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9日
“非遗”标签滥用何时休
■ 张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走入“寻常百姓家”。前不久,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来,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有6.5万场非遗直播。据中研网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然而,“出圈”的另一面,是“万物皆可非遗”的怪象。例如在一些景区,传统剪纸变成流水线生产的打卡工具,挂着“非遗”招牌的小吃摊卖的是工业化预制品;打开购物软件,豆干、五香花生等小零嘴都能“戴”一顶“非遗”帽子。从寻常商品到商业场所,从线上推广到线下活动,“非遗”标签被随意张贴,几乎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装饰”。这种标签的泛化与滥用,已非简单的商业噱头。
泛滥的标签背后,多重“推手”在共同作用。部分基层单位为了完成“文化政绩”,对民俗进行过度包装申报非遗。一些缺乏深厚文化底蕴、不具备非遗特质的项目,就这样经过层层“美化”,堂而皇之地进入非遗名录。与此同时,公众对非遗存在认知误区,不少人将所有历史传承简单地归为非遗。这种模糊的认知,使得一些商家有机可乘,故意混淆概念,将普通的传统技艺、产品包装成非遗,误导消费者。而在电商领域,“非遗”标签更是沦为营销的工具。在一些商家眼中,贴上“非遗”标签,仿佛就能瞬间提升商品的格调与价值,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因此,商家们不惜夸大其词,只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当传统技艺和文化符号被过度简化为商品,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贬损与稀释。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浮华之风将资源与注意力导向虚名而非真正的传承保护,最终令那些默默守护的传承者处境愈发艰难,阻碍了非遗的健康发展。
守护非遗需从源头治理与制度保障上双管齐下。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非遗申报、认定的管理与监督,完善非遗评定标准与审核机制,严格把关。此外,还应加强对非遗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水平,增强辨别能力。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投机取巧的心态,诚信经营,不滥用“非遗”标签。作为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与清醒,不盲目追捧“非遗”标签,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用实际行动抵制“非遗”标签滥用的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走入“寻常百姓家”。前不久,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来,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通过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有6.5万场非遗直播。据中研网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非遗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然而,“出圈”的另一面,是“万物皆可非遗”的怪象。例如在一些景区,传统剪纸变成流水线生产的打卡工具,挂着“非遗”招牌的小吃摊卖的是工业化预制品;打开购物软件,豆干、五香花生等小零嘴都能“戴”一顶“非遗”帽子。从寻常商品到商业场所,从线上推广到线下活动,“非遗”标签被随意张贴,几乎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装饰”。这种标签的泛化与滥用,已非简单的商业噱头。
泛滥的标签背后,多重“推手”在共同作用。部分基层单位为了完成“文化政绩”,对民俗进行过度包装申报非遗。一些缺乏深厚文化底蕴、不具备非遗特质的项目,就这样经过层层“美化”,堂而皇之地进入非遗名录。与此同时,公众对非遗存在认知误区,不少人将所有历史传承简单地归为非遗。这种模糊的认知,使得一些商家有机可乘,故意混淆概念,将普通的传统技艺、产品包装成非遗,误导消费者。而在电商领域,“非遗”标签更是沦为营销的工具。在一些商家眼中,贴上“非遗”标签,仿佛就能瞬间提升商品的格调与价值,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因此,商家们不惜夸大其词,只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当传统技艺和文化符号被过度简化为商品,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贬损与稀释。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浮华之风将资源与注意力导向虚名而非真正的传承保护,最终令那些默默守护的传承者处境愈发艰难,阻碍了非遗的健康发展。
守护非遗需从源头治理与制度保障上双管齐下。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非遗申报、认定的管理与监督,完善非遗评定标准与审核机制,严格把关。此外,还应加强对非遗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水平,增强辨别能力。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投机取巧的心态,诚信经营,不滥用“非遗”标签。作为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与清醒,不盲目追捧“非遗”标签,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用实际行动抵制“非遗”标签滥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