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三农观察•
地标产品出圈记

 

华胥大银杏挂满枝头。(受访者供图) 
 

铜川金樱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分拣包装樱桃。(资料图) 
 

6月20日,在榆林市横山区永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将羊肉分解包装。 
 

6月12日,张富安正在采摘大银杏。(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樱桃红满枝头,擦亮“甜蜜产业”名片;羊肉香气氤氲,书写生态品质承诺;杏果走俏市场,撑起乡村“杏”福梦……一个个地理标志扎根三秦大地,衍生出一条条产业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近年来,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力和带动力不断提升,“地标力量”持续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有效地理标志商标16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6个,2024年全年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达411.79亿元。一幅“产业强农、品牌富农、地标兴农”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徐徐展开。  
  1 强品质 守护“金”字招牌  
  如何让地理标志资源释放出更大活力?  
  陕西作出有力回答——持续培育地理标志品牌,以地理标志为核心推动县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在铜川,大樱桃激发“甜蜜经济”,成长为富民大产业的故事正为乡村振兴写下鲜活注脚。  
  6月23日,在铜川金樱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樱桃种植基地里,工人正忙着清园喷药,为来年结果作准备。至此,公司今年的樱桃采摘和销售圆满收官。“大棚4月2日开园,卖到5月下旬。紧接着露天樱桃成熟,6月上旬全部销售结束。”公司负责人杨鲲介绍,我们主栽的有“布鲁克斯”“美早”“辉煌”等品种,凭借高品质,不用费力推广就有新老客户频繁下单,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樱桃品质高,价格才能上得去。我种植的大棚“布鲁克斯”最贵能卖到300元一斤。”杨鲲从改良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优化,守护铜川大樱桃“个大色艳、汁多味美”的优良品质。  
  2013年,“铜川大樱桃”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去年,“铜川大樱桃”地理标志商标品牌被评为“陕西好商标”,品牌价值达7.26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大樱桃种植面积1.94万亩,产量1.31万吨,樱桃亩均收入普遍达2万元以上。  
  “我们发布实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铜川大樱桃》省级地方标准,为全市大樱桃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铜川市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付新刚说,基于优越的生产条件,通过推广应用生态防虫技术,推行果园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保证铜川大樱桃的品质,全力培育打造“铜川大樱桃”地标品牌。  
  要让地标品牌叫得响,品质是根本。为呵护好地理标志“金”字招牌,我省加强标准供给、质量监管、技术支撑,完善地理标志标准体系,稳定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构建地理标志检验检测体系,推动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  
  2 创特色 传承地道风味  
  6月20日,在榆林市横山区永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高标准羊舍里,一只只白绒山羊撒着欢儿追逐跳跃。  
  “我们以横山白绒山羊为依托,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餐饮服务于一体,注册‘双城乡’商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羊肉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曹彦宏介绍。  
  2010年,“横山羊肉”以其显著的地域和品质特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横山羊肉”已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羊产业成为当地首位富民产业。  
  在推动“横山羊肉”品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横山区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炖羊肉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横山羊肉”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  
  曹彦宏说:“我们在西安、榆林等地开设了多家直营店和‘双城乡羊肉’餐饮店,以横山铁锅炖羊肉为招牌,聚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  
  羊肉在铁锅中翻滚,乳白色的汤汁浓郁醇厚,香气四溢。在双城乡羊肉店里,招牌菜铁锅炖羊肉很受欢迎。横山炖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成锋有着20多年炖羊肉的经验,让更多人品尝到“横山味道”,他乐在其中。  
  “炖羊肉好吃是因为原料正宗,我们横山羊从小吃地椒叶等多种中草药长大,肉质鲜嫩,不腥不膻。炖肉时要少加调料,尽量保留原汁原味。”郑成锋道出了横山炖羊肉背后的讲究。  
  “要吃羊肉走陕北,陕北羊肉数横山”。地道的横山炖羊肉声名远扬,是每个横山人的乡愁,也征服了越来越多人的味蕾。  
  横山羊肉“火出圈”,是陕西聚焦区域特色,探索以地理标志撬动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我省深入挖掘品牌故事,讲述地理标志产品的起源、发展历程、独特工艺以及背后的人文故事,让“横山羊肉”等地理标志品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与日俱增,品牌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3 延链条 丰富产业生态  
  “你屋杏卖完么?”  
  “刚发走最后一件快递,一斤都不剩了。”6月12日,问起今年大杏的销售情况,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村民张富安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年过六旬的张富安从小就跟杏打交道,现在靠种杏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杏一上市就被老客户预订完了,都不用我拉到市场去卖。”张富安说,优质果能卖到3元一个,品质较高的每斤8元交给合作社,只要把杏种好,就不用操心卖不掉。  
  蓝田县是西安地区大杏的集中产区,大杏栽培已有2500多年历史。2015年,“华胥大银杏(华胥大杏)”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近年来,在当地的有力保护和促进下,金灿灿的大杏让果农走向“杏”福路。  
  蓝田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杏生产合作社建立起市场与果农之间的桥梁,让大杏产业逐步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我们村的三家大杏合作社,帮大家解决了销售问题,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户增收。”阿氏村党支部书记姜锁钢说。  
  目前,蓝田大杏栽植面积约1万亩,年产大杏1.1万吨,产值约1.1亿元。此外,蓝田县以杏为“媒”,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从“鲜果经济”到“美丽经济”的蝶变。该县通过举办“杏花节”把女娲沟打造成西安地区休闲农业“春来第一景”,同时依托对蓝田大杏栽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助推大杏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省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持续推动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文化体验活动,支持建设地理标志产品观光园、地理标志民俗文化展示馆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魅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从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到市场认可的“金”字招牌,地理标志让乡村特色变优势、资源变财富的故事正被不断续写。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