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乡村看振兴
“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本报记者 张恒
  6月28日,西安市长安区瑞邦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被浓郁的薯香萦绕。随着农机轰鸣声,一颗颗马铃薯破土而出,在阳光下闪烁着丰收的光芒。
  田间地头,村民们动作娴熟,麻利地将刚出土的马铃薯分拣装袋,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今年这马铃薯长得太喜人了!又大又光滑。”一位村民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放眼望去,一袋袋堆成小山的马铃薯整齐排列在田垄间。
  合作社理事长成国栋站在丰收的“金山”前,自豪地揭开丰产秘密:“今年我们种的是‘沃土5号’,老品种‘甘引9号’的升级版——好看,更好吃!”然而,丰收密码的另一半,则深藏在脚下土地的新耕作模式里。“起垄覆膜滴灌一体化”——却是实实在在的“点土成金术”。
  成国栋形象地解释:“这就像给马铃薯搭个温暖的床,播种同时覆膜、铺好滴灌带,地温提早上来,低温天也能长;滴灌这根‘精准吸管’,比大水漫灌省水三倍多;高垄栽培更让马铃薯远离涝害侵扰。”科技为传统农耕注入全新动能,让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双双跃升。“新品种+新种法,让亩产基本翻倍。就算最差的地块,每亩也稳增2000斤。”成国栋言语间难掩兴奋。
  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在良种良法的加持下重焕新生。金灿灿的“疙瘩”不仅鼓了合作社的腰包,更成为乡亲们增收的“金钥匙”。十五到二十天的收获季里,每天有18名村民在田间忙碌。土地流金淌银,家门口的活计让村民的日子也浸满了薯香。
  销售方面,合作社早已织就一张稳定的订单网络,攀枝花、重庆等地的老客户如约而至。“价格和去年持平,每公斤1.2元左右,但产量大增啊。”成国栋望着满载待发的货车,眼中映出广阔前景。这些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金疙瘩”,将翻越秦岭,抵达千里之外的餐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