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谷雨防霜”不能只靠老黄历
  ■ 赖雅芬
  四月春耕正忙,小麦孕穗、苹果开花、春茶采摘,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然而,倒春寒、晚霜冻、连阴雨也是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给农户“泼冷水”。老话讲“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但如今的气候早已不按常理出牌,不能只靠老黄历种地。
  数据敲响警钟,老经验已跟不上新气候。省气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平均气温飙升至13.7摄氏度,打破了2013年的13.3摄氏度纪录,创历史新高。同时,暴雪、冻雨、干旱、高温、强对流等极端天气轮番上阵,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当异常天气组团来袭,若还抱着“往年这时候没霜冻”的侥幸心理,难免陷入农业生产的“经验主义”陷阱。
  眼下,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正加速向乡村延伸,实现入户到人的精准覆盖。但是,尽管气象部门能提前72小时发布预警,有些农户仍然在“赌天气”,对权威信息半信半疑,问题出在哪儿?
  信息传递“卡脖子”,预警信息仅停留在微信、短信推送层面,年轻农户习惯看手机,而老一辈更相信村头的大喇叭;技术推广落地难,小农户分散经营,防霜冻熏烟、喷雾等实用技术难以普及;保险政策不解渴,赔付低、流程慢,资金标准无法弥补灾害损失,农户防灾积极性打折扣……这些短板,使得科学预警在田间地头经常“哑火”。
  当高科技预报撞上“靠天吃饭”的老思维,如何打通从预警到行动的梗阻?这就需要主动防御,给农业防灾装上“气象+科技”的硬核武器。
  精准预报到田间,用卫星遥感+AI预报,让预警精确到村、到地块;信息下沉零距离,建立“气象部门—村级信息员—农户”直通链,微信、广播、上门通知等多管齐下;技术赋能破梗阻,推广防霜冻风扇、智能熏烟设备等硬科技,让农户亲眼看到“防灾=保钱包”这一现实;农业保险来兜底,开发“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产品,实现灾后及时赔付,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气候变暖时代,不能一本黄历读到老,而是要用科技赋能传统智慧,打造“预见—防御—止损”的全链条盾牌。从提前预判天气变化,到主动防御灾害,再到灾后快速补救,这套“组合拳”打好了,才能在多变的天气下稳住咱的“粮袋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