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4日
“花”式解锁好春光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4月11日,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新安村的裕兴农业育苗基地,90多座现代化日光大棚像珍珠般串起渭河边的春光。
走进占地3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馥郁芬芳扑面而来,白掌、天堂鸟、小仙女等20多种花卉绿植在这里绽放魅力。其中,三万多株蝴蝶兰正在上演“群蝶乱舞”——鹅黄、玫红、雪青的花瓣在阳光中轻颤,格外抢眼。很多从周边赶来的游客穿梭在花丛中,拍照、闻香,尽情享受“花式生活”。
“这些花儿娇贵着呢,得用进口水苔养着,十天浇一次水,棚内控温白天在25摄氏度左右,晚上不超过18摄氏度。”正在棚里忙活的技术员洪转移,主要负责蝴蝶兰的日常养护、后期包装等技术管理。
洪转移告诉记者,一株蝴蝶兰从“苗宝宝”到成品花,要经过抽苗、换杯、上水台等多个生长阶段,前前后后18个月才现蕾开花。这期间,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
“除了温光水肥要把握好,苗子的长势、花的开放度,甚至叶子的修剪,都有讲究,打理不好就会影响品质。”洪转移说,“目前,我们栽培的蝴蝶兰品种有70多个,每年成品花销量40万株。”
育好一株花,走出“花”式致富路,离不开科技的功劳。在玻璃温室里,远程水肥管理、针插式滴灌、地热增温等自动化设备,让花卉苗木种植、养护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目前,这里主要培育温室花卉、草花绿植等20多个品系。每年生产蝴蝶兰高品质花卉100多万株,其他草花、绿植200多万盆,主要通过“花卉+订单”模式销往省内外。
这几年,基地充分发挥产业、设施、技术等优势,打造花卉苗木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同时,通过“公司+农户”“设施+技术”等共享模式,培育扶持花卉企业和花卉种植户,并带动周边40多名村民就业稳增收。
在温室外的分拣区,村民王素会麻利地将蝴蝶兰组盆。“花枝要错落有致,它们才能自由呼吸。”在这里务工两年,王素会不仅学会了养花、组盆,每月3000元的收入更让她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走出花卉培育区,上万株白掌、天堂鸟宛若绿色帆船整齐地停泊在另一边的水台上。“这些草花要‘饿’着养。”负责管护的熊盼盼正给白掌浇水,“隔几天喂点营养液,它蹿得可快了。”
临近中午,棚内更显生机勃勃。工人们脚步匆匆,或忙着打理花草、或跑前跑后搬运花苗。而这座满是科技感的“植物工厂”正通过产业创新、场景创新,将秦岭脚下的春光封装成最美的经济密码,让花卉全产业链的增值红利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