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5日
张芳的大棚“致富经”

本报记者 赖雅芬
1月10日,天刚透了一丝亮光。白水县城关街道西文化村的一座温室大棚里,张芳已经忙活开了。
棚里,刚刚定植半个多月的西瓜苗、甜瓜苗已经长到了一拃多高,绿油油的很是养眼。蹲在瓜行间,张芳小心翼翼地打理着瓜苗。
“这些苗子是去年12月22日才栽的,不到20天就长得这么好了,真是一天一个样!”张芳一边说着,一边扯起一条瓜蔓,“上面这两个芽子是多余的,及时掐掉才能往高了长。”
今年53岁的张芳是西文化村四组的脱贫户,也是村里数得上的能行人。尤其是管理大棚这一块,她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土专家”。她种的大棚西甜瓜和水果西红柿品质高、口感好,年年都能卖上好价。要问这里头有啥窍道,张芳腼腆一笑:“其实也没有啥,就是勤学多问,时间长了慢慢就熟悉了。”
张芳在产业发展方面“眼光”很独特。2004年,在当地大多数人还在以种小麦、务果园为生的时候,张芳和丈夫却走了另一条路,建起全村第一座温室大棚。
由于夫妻俩都是“新手”,大棚管理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头几年他们一年只种一茬水果西红柿。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稳稳当当地过着,谁承想,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大棚建起的第五年,张芳的丈夫得了重病,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
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再加上一个需要四处求医的丈夫……一向要强的张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一个人跑到棚里,边干活边偷偷抹眼泪。
“好在有健康扶贫、小额贷款和教育帮扶,要不然真不知道往后的路咋走。”张芳说,“那几年负担重呀,我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些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这生活才有奔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这几年,西文化村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脱贫户和监测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张芳种的西甜瓜和西红柿每年一成熟,村干部就帮忙联系客商,销路一点儿也不愁。此外,针对张芳家的实际情况,村上还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就这样,张芳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于张芳来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光这个大棚,去年就卖了6万多元,这还不算我在村上当保洁员的收入。”这几天,张芳盘算起了买年货的事,“除了凉菜外,今年得多买点肉和水果,等孩子们都回来了,我们一家人好好团聚一下。”
“对了,还得给我和孙子置办几身新衣服,红红火火地过个年。”说到这儿的时候,张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