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的驻村日记
    王东宇

  全媒体报道中心 王东宇
  住牛棚、被猪撵,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我作为一名“三农”记者,在村里驻村时所经历的趣事。
  去年4月6日,我坐了将近6小时的乡村客车,来到陇县天成镇八龙潭村。
  八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叫王彦林,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二,村里人都管他叫二小。
  刚踏进二小家,我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此时的二小一边喂牛,一边不停地和牛儿絮叨着:“瘦牛,你干啥呢?柳猴,你赶紧张嘴,好好吃,多吃点……”
  你能想到这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和牛儿的日常对话吗?
  在忙碌的同时,二小还在录制短视频,通过社交软件将自己的各种养殖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当我拿出本子想进入采访正题时,二小忽然说:“王记者您先待会儿,我得去修路了。”接着,就像一阵风一样不见了。
  在他刚跨出门的那一刻,我还冲着他的背影吼了一句玩笑话:“二小!我胆儿小,记得快点回来哈!”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个小时。
  这3小时手机没信号,周围没人影,放眼望去,除了草就是牛……
  说实话,当时我特别想“逃离”。
  就在我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二小开着铲车从远处回来了……“王记者,等着急了吧?我用车把路多碾了碾,现在路好走多了。”
  原来,二小为了让村里多年来崎岖不平的路况得到有效改善,那几天一直在坚持修路。看着满头是汗的二小,我心中的埋怨顿时烟消云散。
  天黑了,二小问我住哪,我说您住哪我就住哪。他说,“王记者,要不,我们住牛棚吧……”
  说实话,虽然是一名“三农”记者,牛棚、猪圈、鸡舍、鸭舍那是没少进,但住牛棚,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想着,别人能住,我咋就不能呢?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晚上,刚进牛棚,我就傻眼了:二小的舅舅和一只猫、一只狗已经提前“住”上了。咋办?要知道,这么大的地方只够睡下两人,我咬着牙想,哎,凑合一晚吧。
  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和二小聊着聊着,这种因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就消失了。这一晚,在各种“牛味”杂陈中,伴着牛叫和狗吠,我和二小聊到了很晚……
  二小原来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收入可观。2018年12月,在外闯荡6年的他却毅然决定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令他没想到的是村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修通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而且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老房子也早已得到改造提升。
  二小刚回村养牛时,他的父母和村上的大多数人都很不理解,觉得养牛能有啥出息,不如在城市打工挣钱多。
  二小的想法跟老一辈人明显不同,他流转了一些闲置土地,利用“种养结合”的模式,很快便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如今,他所创办的“王家大院家庭农场”势头很好,已经从开始的几头牛发展到了百余头,直接带动了村里50余人共同就业。
  二小不仅养牛养蜂,还种粮食,并在2021年3月被陇县评为县级脱贫致富标兵。而在去年,二小也从一个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了八龙潭村党支部书记。
  而我,一名小小的“三农”记者,也因为睡过牛棚,报道过“牛棚书记”,被大家从此戏称为“牛棚记者”。
  二小的故事发出来后,阅读量达到近百万人次,学习强国、中国网、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进行转载。评论区更充斥着众多返乡创业者的共鸣和大家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和打算。
  “牛棚”之内采访忙,“牛棚”之外不停歇,这就是我——一名“三农”记者的真实写照。
  透过“牛棚”看乡村。从此我也更加具备了一名“三农”记者践行“四力”的信心和决心。在项目建设的工地上,在大型活动的直播现场,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只要新闻在,记者就在,我就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