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7日
设施农业展新姿
工人在智能物联网温室大棚里整理蝴蝶兰盆栽。(受访者供图)
泾阳县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装箱乳瓜。
智能乳瓜大棚内,乳瓜长势喜人。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香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见习记者 张涵 张梦馨 文/图
当传统的耕作方式与现代科技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农民“慧种田”,更多科技要素向田野集聚,全链条挖掘单产提升潜力;农机“加速跑”,既为农业生产提供装备保障,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服务更贴心,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打通,农民用上先进的农业技术……
眼下,在三秦大地的温室大棚里,茁壮成长的农作物正在无声地讲述着陕西现代农业的故事。
1 乳瓜大棚“丰”景好
9月14日,在泾阳县安吴镇高村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智能乳瓜大棚内,一个个小巧玲珑、翠绿鲜嫩的乳瓜悬挂在藤蔓间;合作社的仓库里,村民正在将刚采摘的新鲜乳瓜打包、装箱。
“我们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安装了较为先进的风机水帘和遮阳设施,能够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准控制。”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小卫说,“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大棚内的环境始终保持在最适宜乳瓜生长的状态。目前,合作社的乳瓜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一座大棚的产量可达1.5万斤~2万斤。”
温室种植,水肥是关键。吕小卫告诉记者,多年来,他的智能温室大棚乳瓜种植坚持绿色理念,全部使用蚯蚓肥,营养更加丰富,产出的乳瓜清脆爽口,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市场上很畅销。“这一棚毛收入有5万元,每年能熟两到三茬,经济效益很好。”提到这一点,吕小卫高兴地说。
此外,合作社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吕小卫介绍,他的大棚日常打理需要20人,蔬菜上市时用工需求会增加到50人。光劳务费一项,合作社每年就支出40余万元。
近年来,泾阳县锚定富民强村的目标,扎实推进大棚等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其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目前,泾阳县蔬菜种植面积39.29万亩,总产量184.33万吨,预计产值24.7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1.19万亩,产量99.36万吨,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2 香菇打开“致富门”
勉县元墩镇唐湾村地处秦巴山区,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资源和自然条件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香菇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这里产出的香菇肉厚、味道鲜美,成功打开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大门。
这两天,在元墩镇唐湾村的香菇生产基地,10万袋香菇菌棒已经顺利“入住”大棚。村民们正忙碌地铺设遮阳网、搬运菌棒、进行打孔,各个环节井然有序。
唐湾村党支部书记唐世成告诉记者,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唐湾村两委和帮扶单位充分调研、考察市场,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决定将香菇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引进。帮扶单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为唐湾村建设食用菌香菇大棚35座、生产车间1座、管理用房3间,先后完成保鲜库、烘烤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至今,基地已发展成集生产、种植、保鲜、加工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基地。
“香菇的生长环境对气候要求比较严格,必须低于25摄氏度,我们每年5月将香菇菌袋放置在大棚内的架子上,这段时间是养菌的关键时期。”唐世成说,“菌养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咱这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随时调节,菌棒温度也就可以随时控制,种植的香菇不但品质高,经济效益也不错。”
香菇种植周期短、产量高,不争农时,用工需求量大。唐湾村的香菇成熟后,采摘、烘烤、分拣、装袋等后续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吸纳了村民就地务工。基地自建成以来,累计用工8500人(次),发放劳务费50余万元。
“在这儿务工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干自家的活儿,做到务工增收和农耕生产两不误。”唐湾村村民侯小英之前一直靠种地、打工养家糊口,自从村里的食用菌产业香菇大棚发展起来后,她也被吸纳到基地中来,在家门口上班,既挣到了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
近几年,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唐湾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全面推动食用菌香菇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能。
3 “云端”上的花海
秋分已过,寒意渐浓,植被渐渐披上了金黄的“秋装”,而西安市高陵区张卜街道东关村的蝴蝶兰种植基地里,仍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上万盆蝴蝶兰盆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智能物联网温室大棚里,绿叶舒展、长势喜人。
基地负责人韩军锋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有40多个品种的蝴蝶兰,一共8万多株。现在刚进入催花期,差不多春节期间可以上市。”目前,基地占地1万余平方米,其中智能物联网温室占地6000平方米。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应用,这里的温室大棚已是满满的“科技范儿”。“现在,我们的工人在手机App或者电脑上就可以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精准调控,还可以远程操作大棚自动收放遮光帘,创造出最适合蝴蝶兰生长的环境,不仅工人们的劳作负担减轻了,蝴蝶兰的品质也提升了。”韩军锋细数着智能物联网温室的种种好处,“比如最近进入催花期,要保证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夜间温度要控制在17摄氏度左右,智能大棚就很好地解决了控温问题。”
东关村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和韩军锋联合成立了卉升生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蝴蝶兰种植基地项目。自基地建成以来,吸纳了村里七户监测户就业;到了用工高峰期,基地每天务工人数可达20余人(次),月发放务工经费9万余元。“此外,有的村民家里有面包车,可以承接一些蝴蝶兰运输的工作,一辆车跑一趟能挣二三百元,一天能跑两趟。”韩军锋说。
在高陵区,利用智能温室大棚发展产业的不只东关村。近年来,高陵区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启动设施大棚“三改一提”工程。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温室大棚的“温度优势”成为设施农业的“产量优势”,经济效益愈发凸显,群众就业更加便捷。
如今,我省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340万亩,总产量1040万吨(不含花卉),位居西北地区第一。放眼三秦大地,设施农业正引领着乡村走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
泾阳县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装箱乳瓜。
智能乳瓜大棚内,乳瓜长势喜人。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香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见习记者 张涵 张梦馨 文/图
当传统的耕作方式与现代科技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农民“慧种田”,更多科技要素向田野集聚,全链条挖掘单产提升潜力;农机“加速跑”,既为农业生产提供装备保障,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服务更贴心,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打通,农民用上先进的农业技术……
眼下,在三秦大地的温室大棚里,茁壮成长的农作物正在无声地讲述着陕西现代农业的故事。
1 乳瓜大棚“丰”景好
9月14日,在泾阳县安吴镇高村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智能乳瓜大棚内,一个个小巧玲珑、翠绿鲜嫩的乳瓜悬挂在藤蔓间;合作社的仓库里,村民正在将刚采摘的新鲜乳瓜打包、装箱。
“我们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安装了较为先进的风机水帘和遮阳设施,能够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准控制。”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小卫说,“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大棚内的环境始终保持在最适宜乳瓜生长的状态。目前,合作社的乳瓜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一座大棚的产量可达1.5万斤~2万斤。”
温室种植,水肥是关键。吕小卫告诉记者,多年来,他的智能温室大棚乳瓜种植坚持绿色理念,全部使用蚯蚓肥,营养更加丰富,产出的乳瓜清脆爽口,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市场上很畅销。“这一棚毛收入有5万元,每年能熟两到三茬,经济效益很好。”提到这一点,吕小卫高兴地说。
此外,合作社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吕小卫介绍,他的大棚日常打理需要20人,蔬菜上市时用工需求会增加到50人。光劳务费一项,合作社每年就支出40余万元。
近年来,泾阳县锚定富民强村的目标,扎实推进大棚等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其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目前,泾阳县蔬菜种植面积39.29万亩,总产量184.33万吨,预计产值24.7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1.19万亩,产量99.36万吨,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2 香菇打开“致富门”
勉县元墩镇唐湾村地处秦巴山区,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资源和自然条件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香菇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这里产出的香菇肉厚、味道鲜美,成功打开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大门。
这两天,在元墩镇唐湾村的香菇生产基地,10万袋香菇菌棒已经顺利“入住”大棚。村民们正忙碌地铺设遮阳网、搬运菌棒、进行打孔,各个环节井然有序。
唐湾村党支部书记唐世成告诉记者,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唐湾村两委和帮扶单位充分调研、考察市场,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决定将香菇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引进。帮扶单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为唐湾村建设食用菌香菇大棚35座、生产车间1座、管理用房3间,先后完成保鲜库、烘烤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至今,基地已发展成集生产、种植、保鲜、加工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基地。
“香菇的生长环境对气候要求比较严格,必须低于25摄氏度,我们每年5月将香菇菌袋放置在大棚内的架子上,这段时间是养菌的关键时期。”唐世成说,“菌养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咱这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随时调节,菌棒温度也就可以随时控制,种植的香菇不但品质高,经济效益也不错。”
香菇种植周期短、产量高,不争农时,用工需求量大。唐湾村的香菇成熟后,采摘、烘烤、分拣、装袋等后续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吸纳了村民就地务工。基地自建成以来,累计用工8500人(次),发放劳务费50余万元。
“在这儿务工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干自家的活儿,做到务工增收和农耕生产两不误。”唐湾村村民侯小英之前一直靠种地、打工养家糊口,自从村里的食用菌产业香菇大棚发展起来后,她也被吸纳到基地中来,在家门口上班,既挣到了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
近几年,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唐湾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全面推动食用菌香菇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能。
3 “云端”上的花海
秋分已过,寒意渐浓,植被渐渐披上了金黄的“秋装”,而西安市高陵区张卜街道东关村的蝴蝶兰种植基地里,仍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上万盆蝴蝶兰盆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智能物联网温室大棚里,绿叶舒展、长势喜人。
基地负责人韩军锋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有40多个品种的蝴蝶兰,一共8万多株。现在刚进入催花期,差不多春节期间可以上市。”目前,基地占地1万余平方米,其中智能物联网温室占地6000平方米。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应用,这里的温室大棚已是满满的“科技范儿”。“现在,我们的工人在手机App或者电脑上就可以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精准调控,还可以远程操作大棚自动收放遮光帘,创造出最适合蝴蝶兰生长的环境,不仅工人们的劳作负担减轻了,蝴蝶兰的品质也提升了。”韩军锋细数着智能物联网温室的种种好处,“比如最近进入催花期,要保证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夜间温度要控制在17摄氏度左右,智能大棚就很好地解决了控温问题。”
东关村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和韩军锋联合成立了卉升生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蝴蝶兰种植基地项目。自基地建成以来,吸纳了村里七户监测户就业;到了用工高峰期,基地每天务工人数可达20余人(次),月发放务工经费9万余元。“此外,有的村民家里有面包车,可以承接一些蝴蝶兰运输的工作,一辆车跑一趟能挣二三百元,一天能跑两趟。”韩军锋说。
在高陵区,利用智能温室大棚发展产业的不只东关村。近年来,高陵区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启动设施大棚“三改一提”工程。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温室大棚的“温度优势”成为设施农业的“产量优势”,经济效益愈发凸显,群众就业更加便捷。
如今,我省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340万亩,总产量1040万吨(不含花卉),位居西北地区第一。放眼三秦大地,设施农业正引领着乡村走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