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5日至25日在各地集中开展,值此,本报推出重点报道——
看,科技的种子在田间生根开花

 

在王峰军的果园里,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抗旱技术指导。(资料图) 
 

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农气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秋粮测产。 
 

马青(左)带着技术人员在猕猴桃园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榆林市靖边县,农业气象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玉米长势、分析气象条件,助力秋粮丰产丰收;延安市洛川县,农技人员在苹果园区指导果农科学灌溉、精准施肥,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宝鸡市眉县,科技小院面向猕猴桃全产业链需求,强化“土特产”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能力……  
  放眼三秦大地,一个个科研成果、一项项主推技术、一座座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在广袤的田野落地生根,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为乡村全面振兴筑起更加坚实的基础。  
  1 田间科普调研 秋粮丰收有基础  
  9月6日,在靖边县红墩界镇联合村,随着一阵阵轰鸣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按照预设的路线沿着村民樊新明家的玉米田稳稳飞行,有序地向田间喷洒药剂。  
  现场,只见白雾状的药剂均匀地喷洒在地里,绿油油的玉米秆瞬间就披上了“防护服”。不到2个小时,100多亩地就喷完了。看着这充满“科技范”的一幕,樊新明觉得很新鲜。  
  “这叫‘一喷多促’,将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菌杀虫剂等药剂混合后,再用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精准喷洒,防治效果很好。”地里,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霍少伟一边往无人机药箱里加药,一边给樊新明讲解,“玉米灌浆期后期是籽粒饱满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管理对增产增收至关重要……”  
  听了技术人员的科普后,樊新明恍然大悟:“往年我们种玉米都是常规种法,一年只施三四次肥,难怪产量上不去。今年照你说的新法子,我把施肥次数增加到了九到十次。从目前的长势和密度来看,最低亩产2000多斤没问题。”  
  樊新明为啥这么有底气?除了科技力量赋能外,还有不久前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的一次田间调查和产量预估。  
  为做好以秋粮产量预报为主的各类农气专项服务,连日来,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农业气象专家赶赴陕北、关中、陕南12个县(区),实地调查全省玉米、水稻、苹果的产量与长势情况。田间地头,专家与种植户沟通交流,了解近期气候条件影响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情况,并结合气象和墒情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为秋粮产量预报等各项服务的开展取得可靠的调查依据和数据支持。  
  在联合村,农业气象专家选择了高、中、低产的秋粮田块进行观测,计算品种、植株密度、生育期及栽培方式,同时针对玉米穗长、穗粗、秃尖等现场测量记录。让樊新明欣喜的是,他的地块也在调查范围内。  
  水肥抓得紧,田管跟得上,玉米吃饱喝足,长势更好了。“专家说我的玉米植株高大挺拔,病虫害整体偏轻,丰收有基础、有条件。这下,心里更踏实了。”还有一个来月,玉米就成熟了。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樊新明充满期待。  
  2 地头“把脉问诊” 产业发展有良方  
  “咱手底下都麻利一点,争取中午前把这些果子卸完。”洛川县旧县镇王家村的果农王峰军最近正在抢抓农时采摘、分拣、装箱,好让自家的苹果能够及时上市。  
  这两天,洛川县中晚熟苹果陆续进入成熟期。放眼望去,山峁沟梁、塬上塬下,一片连一片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  
  “咱这果园管得好,苹果的色泽、品质都不错。我大概估了一下,亩产最少在8000斤。”一大早,王峰军就带着工人们在果园里忙开了。一伙人边采摘边闲聊,“专家教的新模式就是好,种出来的果子糖度高、无农残。咱今儿把这些摘完,下午就给客户发出去。”  
  王峰军说的新模式,就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县大力推广的宽行密植、生态种草、滴灌浇施、精准喷药的管理模式。推广过程中,农技专家一次次进果园、下地头,面对面、手把手给果树“把脉问诊”,为果农“传经送宝”。  
  “晚熟红富士把内袋摘了后不光底下要铺反光膜,还要把影响着色的叶子及时摘除,同时沿着果子顺时针的方向转180度,这样苹果着色才能更加均匀好看。”这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说的摘袋要点,王峰军一字不落地记在了心里。按照新模式管理后,他家的苹果产量和品质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距离老果园一墙之隔的,就是王峰军的新园子。“今年才栽的苗子,几个月就蹿了这么高。多亏了夏季浇的那几水,要不然长势肯定不行。”看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幼苗,王峰军感慨万千。  
  入夏以来,受降水偏少、持续高温等影响,洛川县出现明显旱情,给果树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当地政府在对果园旱情进行摸排的同时,组织多个技术指导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果树抗旱技术指导,并针对旱地果园土壤墒情和树体水分供应需求,制定了合理精准的抗旱措施,指导果农开展科学灌溉。  
  穴贮肥水、树盘覆盖、适当夏剪、延期除草……这些都是专家给王峰军支的招。“今年夏天虽然气温高,但这些幼苗成活率高,丝毫没有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树叶,王峰军满是欣慰。  
  3 科技小院发力 土特产前景可期  
  一头连着“象牙塔”,一头连着“泥土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户可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就是对科技小院最贴切的形容。在眉县,就有一个这样的小院。  
  进入9月,眉县猕猴桃迎来成熟采收期。这几天,位于横渠镇的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从早到晚格外热闹。不时有当地果农前来咨询猕猴桃采收期的管理事项。  
  “最近早晚温差有些大,对猕猴桃的成熟和品质非常有利,但也要把握好采收时间。采得过早,果子硬、味道酸,过晚则果心发硬,香味变淡。”小院的试验基地里,葱郁的藤蔓缠绕在一排排架子上,上面缀满了毛茸茸的猕猴桃。满园绿意中,眉县气象局副局长马青随手摘了一个猕猴桃,边示范边讲解,“像这种桃子,皮皱巴巴的,闻起来没有香味,千万不能摘。”  
  在这些咨询的人中,就有眉县金渠镇红星村猕猴桃种植大户邓晓庆。尽管种了十来年果子,但他还是时不时来这儿“取经”。他说:“种地不能光埋头苦干,掌握技术是关键。在这儿讲课的不是专家就是教授,随便听几句都是‘精华’。”  
  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就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内。当天,马青带着技术人员在小院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并根据近期天气情况提出最佳采收期意见和建议。听到这个消息后,邓晓庆早早就赶来了。  
  邓晓庆曾是一名数码设计师。10多年前,他回到家乡眉县,开始种植猕猴桃。优选品种、改变模式、建设大棚、成立家庭农场……经过不断摸索,邓晓庆的猕猴桃越卖越好。  
  但邓晓庆并不满足。平时,他没事就来试验站转悠,跟专家教授讨经验。尤其是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建成后,他跑得更勤了。“这个小院的专家团队有20多人,专门给猕猴桃种植进行服务。有了他们,咱这小毛桃往后肯定越卖越红火。”  
  眉县是国内外猕猴桃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之一。近几年,眉县气象局利用行业优势,从猕猴桃抽芽、开花、坐果,到采摘、储存开展跟踪式气象服务。今年3月,全省首个猕猴桃农业气象科技小院落户眉县。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马青对这个小院深有体会。  
  “这个融合了气象、果业、科研等多方资源的小院,通过猕猴桃防灾减灾试验研究、产量预报、气候资源优化研究分析等,为猕猴桃全生育周期和全产业链提供精细服务。”在马青看来,有了这个小院,眉县猕猴桃产业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