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情
看桄桄戏

  曹彦强

  桄桄戏,也称为汉调桄桄或汉调秦腔,是汉中地方传统戏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作为活跃在汉中城乡之间的地方剧种,桄桄戏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吸取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调艺术魅力。
  我喜欢听桄桄戏,源于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秦腔。那时候,不管是抱着收音机听,还是去现场听,总能让人过足戏瘾。每逢过年或者重大节日,村上都会组织唱秦腔,《铡美案》是村里人喜爱看的剧目之一。每次一开戏,我就站在人群后面的凳子上仔细看、仔细听。年轻俊美的岚屏公主、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清正刚直的包拯……我都如数家珍。“岚屏公主用目睁,我面前跪倒包爱卿……”唱到精彩之处,我还能跟着哼唱几句。
  来到汉中工作后,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桄桄戏,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城固县上元观古镇戏楼看戏。那天中午,阳光透过戏楼的窗户斜射进来,映照着斑驳的墙壁,为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几分韵味。简单报幕过后,好戏正式开场。
  第一出折子戏是《打焦赞》。伴奏一响起,年轻活泼的杨排风与焦赞就在舞台上“打”了起来。从空手比试到拿着木棍打斗,从故意认输到认真对打,演员们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都是对人物形象的演绎与刻画。
  接着,折子戏《表花》登场。两位演员踩着跷子出场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这一旁碧玉生寒仙人掌,那 一旁 娇容带 醉秋 海棠……”那充满诗意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如汹涌澎湃的大江,时而低回婉转,似潺潺流淌的小溪。加上转手绢等戏曲技巧的综合运用,把少女敢于冲破世俗传统偏见、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事迹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演员们唱功字正腔圆,表演生龙活虎,妆容服饰精致漂亮,配乐感情充沛;舞台下,各个年龄段的戏迷屏声静气,如醉如痴。而我总是喜欢在演出间隙带头鼓掌,大声叫好。
  没容观众回味一下前面的戏,第三出折子戏《扈三娘》已登场。一身靠旗让扈三娘显得精神百倍,看着就武艺高强,加上演员流畅转动双月戟的动作以及咬住翎子的精彩亮相,引得大家叫好声不断。随之,扈三娘几招就生擒“矮脚虎”王英……
  大家一边欣赏一边相互交流看戏心得。直到演出结束,大家才渐渐起身,满意回家。
  看桄桄戏的次数多了,我才了解这群演员都是清一色的“00后”。在高温环境下演出,演员们扮上戏曲妆容,穿着厚重的戏服,十几分钟就汗流浃背,而一场演出从化妆准备到演出结束,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高温时,演员们脸上布满了汗珠子;严寒时,演员们又冷得瑟瑟发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年轻演员们对戏曲文化的这份坚守和热爱让人动容。
  看桄桄戏,看的是包括戏服、妆容、唱词在内的戏曲文化;看桄桄戏,看的是演员们演绎古老的故事和人生的悲欢离合。每次看桄桄戏都好像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在婉转的唱腔与灵动的身姿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与安宁。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