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游”托起“幸福梦”

 

社树村中的特色景观。 
 

陈辉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姚晓敏在自家农家乐准备宴席。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田间地头,连片的农田郁郁葱葱,各类菌菇蔬菜长势喜人;房前屋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三两村民言笑晏晏;村道两旁,瓦片、磨盘、石槽构成的特色景观引得游客驻足观赏……4月25日,走进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一幅宜居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南依泾水,北靠仲山,社树村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以特色旅游撬动乡村发展,稳稳托起村民的“幸福梦”。  
  1 思变  
  刚从镇上开完会,还没顾得上吃饭,王建军就急忙往回赶。驾车行驶在乡间,窗外绿意葱茏,满目生机。进了村,遇上几名正在民俗主题街参观的游客,王建军赶忙招呼道:“再往里走走,我们还有文化大院和艺术大院,能看的东西多着呢。”  
  作为社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村子的所有变化,他都亲身经历、亲眼见证。“啥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干成的,我们社树村能有今天,实在来之不易……”提起这些年的变化,王建军不禁心生感慨。  
  很难想象,现在如此热闹的社树村,曾经的发展却举步维艰。“村集体没有收入,村上环境也不行,通村路只有一条,下雨下雪天,村民干啥都不方便。”王建军说,要破局就得“变”,第一步就在村容村貌上下功夫。  
  “群众为了方便,在门口搭柴棚、盖鸡舍,现在一句话就让拆,大家肯定不愿意,但为了村上的环境,工作再难也得做。”村民不理解,王建军就上门劝,干活缺人手,他就帮着一起干,社树村的“蜕变”自此拉开帷幕。  
  村容村貌提升后,王建军又琢磨起修路。立足生产生活实际,社树村规划出了五条出村路,进一步畅通村民出行、农产品出村。  
  乡村要发展,“颜值”“内涵”得双在线。社树村农耕文化、陕商文化积淀丰厚,中华水利会馆旧址也坐落于此。在王建军看来,村上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善于借势,开辟新路子。此后,社树村努力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全力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村里闲置的宅基地利用起来,四处搜寻老物件,进行民俗文化展示,并鼓励引导村里的能工巧匠、在外能人回村发展,以特色文化赋能社树村发展。”王建军介绍,村里先后打造了戏曲大院、艺术大院等特色院落,建成民俗风情、民宿木屋、水利秦商主题公园,还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打造特色景观,留住乡愁乡韵。  
  如今,走进社树村,错落有致的外墙上彩绘铺洒,土墙上各种农具整齐陈列,深深庭院里文化纷呈,坐在门前的老人笑意盈盈……一砖一瓦尽显巧思,浓浓的乡村意趣在此具象化。  
  2 丰盈  
  这几天,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辉愈发忙碌,除了按照计划开展教学培训之外,她还得挤出时间把村里的艺术馆重新布置一番。记者见到陈辉时,她正忙着将馆里的堆贴画作品一一分类,搬进两边的小房子里。  
  “这些是棉絮画,那几幅是绒线画,要按类别分开重新摆放。”陈辉说。  
  77岁的陈辉是社树村人,自幼就跟着长辈学习剪纸、布艺。“那时候,一把剪刀、几片碎布、几张红纸,我就能坐一下午。”耳濡目染之下,裁剪、钩绣、编织等技艺陈辉样样精通。  
  “人都说我们社树冬可看仲山积雪,夏可闻泾河涛声,这般好风光值得记录下来。”于是,陈辉尝试着将平面布艺粘贴和面塑结合起来,用独树一帜的立体堆贴画来描绘风景,反映民俗。  
  通过创作实践,陈辉慢慢地将选材从布料、毛线扩展到棉花、羽毛、丝绸、铝箔、塑料等,创作内容也由传统民俗走向形式美学,作品风格独特、栩栩如生,在各类展览中广受赞誉,其本人也屡获殊荣。  
  “文化的‘根’在土里,老手艺更需要传承。”对陈辉来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人学习传承立体堆贴画,让这种文化艺术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2021年11月,陈辉积极响应村上号召,回村创办乡村艺术馆,为村上及周边的妇女免费授课,带领她们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立体堆贴画、毛线钩织、彩泥堆塑等。  
  “只要想学都可以来!”陈辉每周都会在艺术馆手把手教学,启发大家大胆创新,一次性杯子、卫生纸、易拉罐都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她将自己的画和这些手工艺品放在馆内展示,让来往的游客在这里感受一双双巧手编织出的幸福生活。  
  令人惊喜的是,村民王菊花制作的手工花卉小盆栽通过网络销售卖到了各地,充实生活的同时,也为家里添了一份收入。  
  艺术在乡间开出花,村民们感受到了村庄之美,他们用心勾勒美好生活,也在提升和发展中得到自我认同。心中丰盈,脚下更稳,社树村的幸福路越来越宽。  
  3 盼头  
  日头一点点升高,扫完院子浇完花,姚晓敏就把后屋包间和大厅里的桌椅擦了个遍,检查完桌上的调料盒,她才坐下来核对明天的菜单,看看还漏了些啥。  
  在社树村,说到晓敏农家乐,最多的评价就是实惠、干净、味道好。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这儿成了村民办小宴席、游客品尝当地美食的首选之地。“平时还给村上干活的工人做饭,每人10块钱随便吃,咱就是农家饭,要让大家吃饱吃好。”姚晓敏说。  
  两年前,42岁的姚晓敏还在边打零工边照顾老人孩子,每天忙得风风火火。她时常在想,要是能在村里有个营生就不用这么折腾了。随着乡村旅游升温,一切迎来转机。  
  “我爸就是厨师,没事了我就跟着他学,除了一般的炒菜,当地的穰饸、蒸碗我都能做。”姚晓敏觉得,现在村里游客也多,在家开个农家乐应该不错。虽然有想法、有技术,但她不懂经营,也迟迟不敢行动。  
  得知姚晓敏的想法后,村委会立马给予支持。包村干部带着她四处参观学习经验,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她心里的劲越来越足。  
  2022年3月,晓敏农家乐正式营业。一间厨房、十张桌子,一对父女忙前忙后。招牌辣子鸡、红烧鸡块,道道鲜香味美。“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节假日基本都是满客,一年下来能挣几万元,可比以前强多了。”说话间,姚晓敏脸上总是挂着笑。  
  社树人的盼头,不仅来自眼下的好生活,还有天天的好心情。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社树村发动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乡村艺术团,用锣鼓、秧歌、舞蹈、合唱、戏曲等多种形式赞美新生活。  
  村里的大舞台是村民们的文艺聚集地,日常的节庆表演、文化展演都在此呈现。“4月初,我们还举办了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村民们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登台亮相,个个喜上眉梢,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社树人的精神新风貌。”王建军告诉记者。社树人用文化承载乡音、凝聚乡情,在舞台上、灯光下尽情表达喜悦、展现自我,为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文化振兴增添强大动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