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线见闻
玉米满仓品质高
  本报记者 张恒
  10月24日,记者走进潼关县秦东镇桃林寨村连片种植区,这里的1700亩玉米喜获丰收。连日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收割机和拾草机穿梭在田间,金灿灿的玉米粒从卸粮口倾泻而下,装入大车转运晒场。随着大车来到晒场,堆积如山的玉米粒进入烘干机,经过几个小时,便可入仓存储。
  拿起两个长势有差异的玉米棒子,潼关县乡情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柯介绍:“这两个玉米棒子产量相差至少百分之十。一个完全授粉,小喇叭口期营养好,测容重和毒素表现都理想。另一个肉眼可见的长势差点。前者就是技术和管理到位的结果,今年玉米稳产增收,多亏了我们的专家赵老师。”说着,张柯向植保专家赵辉表示感谢。
  “玉米成长时期,要根据气候变化调整田间管理方案,在程序管理的基础上,精准防控,合理灌溉。不同的地块要采取不同措施,草多防虫,柏树、松树多的地方要防锈病。”赵辉介绍。
  据了解,张柯的合作社湿玉米每亩产量达1000公斤。从10月1日起,就开始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湿玉米,目前收购了 3000余吨。加上合作社收获的玉米,今年能存储玉米6000吨以上。保守估计,今年的总收入可达100万元。
  “今年的收获超出我们预料,但也来之不易,不仅因为雨水丰富、光照充足,更重要的还是玉米成长的整个过程,各种措施到位。”赵辉说,他一如既往为种植户做好技术服务,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人勤地生金,沃野乡村美。收割机让玉米颗粒归仓,拾草机把秸秆粉碎后直接运往养殖场,成了牛羊的“口粮”。“这几年,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张柯说,“作为种粮户,干一行也深爱这一行,我的愿望就是带动村民种出更高品质的粮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