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12日
东坡村的“产业经”
本报记者 赖雅芬
7月6日,在洋县谢村镇东坡村的吊瓜产业园里,成片的吊瓜藤蔓一眼望不到头。藤蔓下,有的枝头开满了白色的花朵,有的已经结出了绿油油的小吊瓜。一大早,几名务工村民便忙着除草施肥,吊瓜棚里欢声笑语不断。
“这几天比较热,地里也没啥活,我就来产业园打零工。每天80元,活儿很轻松,几个人在一块边干边聊也热闹。”村民李会英拿着锄头,手脚麻利地锄着草。
据了解,吊瓜又名瓜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藤本植物,具有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人工、省成本、效益高等特点。瞅准这一产业的发展“红利”,东坡村将周边的空闲地流转到手,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建起了吊瓜产业园。
“2020年,我们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位于高铁周边的近千亩土地交给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集约经营,承租给外地客商发展吊瓜产业,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东坡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庆说,通过发展吊瓜产业,每亩土地可为农户带来800元的经济效益,为村合作社创造收入18万元,同时还吸纳了本村和邻村的闲散劳力进园务工。
“瓜蒌浑身都是宝,不光籽能卖钱,根茎烘干后还能入药,瓜瓤、瓜皮也能加工成其他产品。”干活间隙,李会英不禁憧憬起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再过两个月,瓜熟了就能采收。到那时,橙黄色的吊瓜挂满枝头,我们这儿才有看头呢。”
位于洋县西南部的东坡村以前没有任何特色产业,全村700多户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种地。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精准落地,东坡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吊瓜种植,群众也从日益壮大的特色产业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为了进一步稳定村民收入,去年,东坡村又将村委会的闲置房屋租赁给外地客商办起了彩绘工艺厂,专门生产旅游产品,吸纳留守妇女进厂务工,增加收入。
在彩绘厂的生产车间里,几名妇女正按操作流程在模具板上印制图案。在她们的巧手绘制下,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等石膏脸谱惟妙惟肖。而成品仓库中,一个个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栩栩如生、有序摆放。
“看,这是婀娜多姿的少女,这是英姿飒爽的武将,这些工艺品大都通过订单渠道,卖给了各大旅游景区。”李宝庆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彩绘加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我们的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产业发展也使东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近年来,村上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对村域内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栽绿植鲜花、做美化挡墙,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
7月6日,在洋县谢村镇东坡村的吊瓜产业园里,成片的吊瓜藤蔓一眼望不到头。藤蔓下,有的枝头开满了白色的花朵,有的已经结出了绿油油的小吊瓜。一大早,几名务工村民便忙着除草施肥,吊瓜棚里欢声笑语不断。
“这几天比较热,地里也没啥活,我就来产业园打零工。每天80元,活儿很轻松,几个人在一块边干边聊也热闹。”村民李会英拿着锄头,手脚麻利地锄着草。
据了解,吊瓜又名瓜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藤本植物,具有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人工、省成本、效益高等特点。瞅准这一产业的发展“红利”,东坡村将周边的空闲地流转到手,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建起了吊瓜产业园。
“2020年,我们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位于高铁周边的近千亩土地交给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集约经营,承租给外地客商发展吊瓜产业,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东坡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庆说,通过发展吊瓜产业,每亩土地可为农户带来800元的经济效益,为村合作社创造收入18万元,同时还吸纳了本村和邻村的闲散劳力进园务工。
“瓜蒌浑身都是宝,不光籽能卖钱,根茎烘干后还能入药,瓜瓤、瓜皮也能加工成其他产品。”干活间隙,李会英不禁憧憬起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再过两个月,瓜熟了就能采收。到那时,橙黄色的吊瓜挂满枝头,我们这儿才有看头呢。”
位于洋县西南部的东坡村以前没有任何特色产业,全村700多户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种地。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精准落地,东坡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吊瓜种植,群众也从日益壮大的特色产业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为了进一步稳定村民收入,去年,东坡村又将村委会的闲置房屋租赁给外地客商办起了彩绘工艺厂,专门生产旅游产品,吸纳留守妇女进厂务工,增加收入。
在彩绘厂的生产车间里,几名妇女正按操作流程在模具板上印制图案。在她们的巧手绘制下,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等石膏脸谱惟妙惟肖。而成品仓库中,一个个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栩栩如生、有序摆放。
“看,这是婀娜多姿的少女,这是英姿飒爽的武将,这些工艺品大都通过订单渠道,卖给了各大旅游景区。”李宝庆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彩绘加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我们的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产业发展也使东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近年来,村上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对村域内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栽绿植鲜花、做美化挡墙,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