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8日
“阳光产业”带来“阳光收益”
本报记者 黄敏
夏日光照充足,正是光伏产业蓄势赋能的好时机。6月20日,天气晴好,在甘泉县道镇纸房村集中式光伏电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生产清洁能源。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数字化管理室对光伏电站的实时功率、日发电量、设备节能等进行全天候监测。
作为光伏电站的“保洁员”,村民陈世军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每天主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侍弄花草,活轻松,收入稳定,不用心干活说不过去。”陈世军很珍惜这份工作,前几年他把自家几亩地流转出去,用于发展光伏产业,每年都有分红,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干的虽然不是技术活,但也是电站运行的一个环节,马虎不得。”
近几年,光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市场前景日渐广阔。2017年,纸房村因地制宜,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充足的光照资源,建成年上网电量3000万千瓦时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几年来,在创新模式推动下,电站年发电收入十分可观,达到了260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也随之延伸到周边15个村,同时开发1000余个公益性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把更多“阳光”变成真金白银。为此,纸房村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大力推广“光伏+农业”产业互补模式,引导群众建大棚,种植蔬菜、香菇,走出了一条“一光多用、一地多收”的富民强村新路子。
在村民李兵的香菇产业基地,一块块光伏板被撑到离地面3米多高的地方,如同一把把遮阳伞。“伞”下面,21座大棚有序排列,棚内朵朵香菇长势喜人。这种特殊的空间布局,不仅实现了光能、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更是催生出许多叠加效应。
“光伏发电真是个好项目,没有污染,也没有噪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方共赢。”走进棚内,李兵一边查看香菇长势一边介绍,“这几年,市场环境好,加上政府各项扶持政策,香菇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了700万元。”
“阳光产业”带来“阳光收益”,这让李兵更有干劲了。除了21座香菇大棚,这两年他又在光伏板下建了13座钢架保温养菌棚,每年可以生产60多万个菌棒。同时,为了解决产业后续问题,李兵围绕产业基地建起了加工房,配置了生产设备,形成菌棒制作、产品保鲜、烘干仓储、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产业规模越大,需要的人力就越多。“现在,在我这里固定就业的村民就有30多名,这还不算平时零散用工。”李兵说,光伏与农业的融合,吸引了很多资源下沉乡村,拓宽了就业渠道,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阳光收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和美富足的好生活。
小光伏,大民生。近年来,在各方助力下,纸房村积极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进一步盘活资源资产,使光伏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在实现生态、经济双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从这项“阳光产业”中得到实惠。
夏日光照充足,正是光伏产业蓄势赋能的好时机。6月20日,天气晴好,在甘泉县道镇纸房村集中式光伏电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生产清洁能源。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数字化管理室对光伏电站的实时功率、日发电量、设备节能等进行全天候监测。
作为光伏电站的“保洁员”,村民陈世军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每天主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侍弄花草,活轻松,收入稳定,不用心干活说不过去。”陈世军很珍惜这份工作,前几年他把自家几亩地流转出去,用于发展光伏产业,每年都有分红,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干的虽然不是技术活,但也是电站运行的一个环节,马虎不得。”
近几年,光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市场前景日渐广阔。2017年,纸房村因地制宜,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充足的光照资源,建成年上网电量3000万千瓦时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几年来,在创新模式推动下,电站年发电收入十分可观,达到了260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也随之延伸到周边15个村,同时开发1000余个公益性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把更多“阳光”变成真金白银。为此,纸房村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大力推广“光伏+农业”产业互补模式,引导群众建大棚,种植蔬菜、香菇,走出了一条“一光多用、一地多收”的富民强村新路子。
在村民李兵的香菇产业基地,一块块光伏板被撑到离地面3米多高的地方,如同一把把遮阳伞。“伞”下面,21座大棚有序排列,棚内朵朵香菇长势喜人。这种特殊的空间布局,不仅实现了光能、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更是催生出许多叠加效应。
“光伏发电真是个好项目,没有污染,也没有噪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方共赢。”走进棚内,李兵一边查看香菇长势一边介绍,“这几年,市场环境好,加上政府各项扶持政策,香菇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了700万元。”
“阳光产业”带来“阳光收益”,这让李兵更有干劲了。除了21座香菇大棚,这两年他又在光伏板下建了13座钢架保温养菌棚,每年可以生产60多万个菌棒。同时,为了解决产业后续问题,李兵围绕产业基地建起了加工房,配置了生产设备,形成菌棒制作、产品保鲜、烘干仓储、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产业规模越大,需要的人力就越多。“现在,在我这里固定就业的村民就有30多名,这还不算平时零散用工。”李兵说,光伏与农业的融合,吸引了很多资源下沉乡村,拓宽了就业渠道,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阳光收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和美富足的好生活。
小光伏,大民生。近年来,在各方助力下,纸房村积极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进一步盘活资源资产,使光伏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在实现生态、经济双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从这项“阳光产业”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