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09日
麦场记忆
黄宇辉
过去,由于没有大型收割机,加上受天气影响,每年夏收,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集中而尽快地完成夏收工作,每个生产队就腾出一块平整的场地,作为碾打、晾晒小麦的麦场。那时收麦全靠人割车拉,把一捆捆的麦秸秆运到场头,再通过摊场、晾晒、碾轧、翻场、起场、脱粒、吹扬等一系列环节,才能颗粒归仓。
麦场是夏收的主战场。夏日炎炎,社员们顶着酷暑,把从地里拉回的带着潮气的麦秸铺摊在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这叫摊场。先是经过太阳暴晒,当表面晒干之后,再用木杈翻面,这当儿准备好碌碡,套上牲口。经过若干来回的碾轧,麦穗逐渐脱粒,接着用木杈翻面,循环几次。等麦穗完全脱粒后,进行下一步流程——起场。
起场是夏收中最为急速和下力气的活。这时全队社员一起上阵,木杈挥舞、尖杈奔跑,把碾轧的麦秸几经抖落,麦粒与麦秸分离,分成两个形状完全不同的麦堆和秸秆垛。脱完粒的麦粒上带着麦壳,还需吹扬,家乡人叫它“扬场”。扬场要等有风时才能进行,这个活不是谁都能干的,要有一定经验的农人来操作。等麦粒完全脱壳后,就要晾晒了。晾晒麦子相对以上环节是比较轻松的,只要把麦子摊开,定时搅一下即可。麦子晒干后就可以入仓了。
为防止麦子晚上被盗或者突发暴雨,每天晚上队长会安排人看场。看场的人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力,一班两个人,看一宿,生产队给记半天工。看场的地点就在麦堆附近,往往用尖杈等农具做骨架,上面铺设麦秸,临时搭建一个简易的窝棚。那时人们的文化娱乐匮乏,看场人为了打发时间,消遣方式就是拿着收音机听秦腔。
如今,大型收割机进入田间地头,夏收不到一个礼拜就可完成,农人再也不用挥汗如雨地劳作,但麦场上龙口夺食的记忆仍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