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村杈把会

  赵林祥

  “立夏十日三样黄。”小满前后,关中农村的大麦、油菜、紫皮蒜相继成熟,大田里的小麦刚刚黄了梢儿。在开镰收获前的十天半月间,乡村杈把会就热闹起来,成为夏收前乡村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和一幅久负盛名的民俗风情画。
  杈把会是机械化普及之前,农人为采买各种夏收用具举办的物资交易会,至今在乡间还延续着。在地域广阔的西府农村,不仅离县城远的小镇过会,一些人口多的偏僻自然村也自发办会。一般从农历四月开始,各地杈把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家乡湋水河北原上的寺头会刚完,河南边碛雍原上的高庙会接茬开场,麦禾营、故郡镇南北两原的古会尚未完,枣林镇、蒲村镇的杈把会接踵而至,一直延续到小麦开镰收割。这一年一度的杈把会,拉开了乡村夏收大忙的序幕。
  久负盛名的岐山县枣林镇杈把会,群众又称为“四月八会”。小镇仅有的一条东西街道,会期前几天就被临近十里八乡的手艺人、小商贩用白石灰圈地占了位置。在五天的杈把会上,毗邻扶风、眉县等地赶会的乡民携幼扶老,从四面八方沿着乡间小路汇入镇区。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拥挤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摆摊的小贩、卖吃食的摊点,见缝插针充塞于各家各户的门前道旁,花汗衫、黑凉鞋、红肚兜之类的时令小物品,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招引游人驻足,购之为快;凉粽子、热油糕、炸麻花等风味小吃,色香味俱佳,惹得大人、娃娃流连忘返,纷纷上前品尝。街西唱大戏,街东耍杂技,小影院、马戏场等临时搭起的娱乐场所,占据了街边的空地,喧嚣声不绝于耳,令人应接不暇。就连村外干涸的池塘、废弃的壕沟,都成了家畜交易市场,猪叫羊咩牛踢腾,好不热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杈把会上最显眼的,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农用工具。割麦的镰刀、扎车的绳子、磨刀子的镰石、扬场的木锨、起场的杈把、过麦粒的筛子、晾麦的晒耙、收场的推耙、装麦的口袋、盛粮的麦包、牛笼嘴、驴眼罩、粮虫净,还有农人出门必备的遮阳草帽、擦汗的毛巾、防暑的人丹、降温的清凉油……所有夏收必用的农资、物品、药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赶会的农人大多是全家倾巢而出,先逛街,后看戏,瞧罢杂耍喝豆花、吃面皮,再来一老碗葫芦头,打着响亮的饱嗝奔向摊点,一改往日讨价还价,捡起中意的家什,豪横十足的票子一扔,扭头便走。赶会的每个人都是空手而去,扛着家具满载而归。农人都明白:夏收是农业的大头,众多不得不备的物件万万不可缺少,农具用时方恨少,为几个小钱耽搁一料农事得不偿失。
  乡间每年一度的杈把会,热热闹闹极具人气,给了农人夏收前难得的休闲娱乐。置齐了农具的庄户人,在布谷鸟“算黄算割”的声声催促中,手提镰刀,急不可耐地扑向田野,甩着汗珠儿开始收获一年的喜悦……
  兴盛在西府农村的杈把会,历史悠久,长盛不衰。这些或大或小的传统古会,延续着农耕文明的辉煌盛况,活跃着农村经济,续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篇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