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听爷爷讲红军的故事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丽陕西·省界行”系列报道(略阳篇)
    红军三进麻柳村纪念碑。

    李金蔚 李勇 张辉 记者 邵林喜 文/图
    “爷爷双目失明,记忆中我总是牵着他的手,听他讲述那些与红军有关的故事。他是红军进略阳的第一个领路人,我们很骄傲。”11月1日,采访团在距略阳县麻柳铺村红军纪念亭不远处的一户农家院中,听66岁的郭志元讲述一个80年承诺的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发动陕南战役,攻克宁强县城后,派出先头部队,深入接官亭一带纵深侦查,三过麻柳铺播撒革命火种。这段历史于麻柳铺而言,是其后艰苦岁月中不断奋斗发展的巨大信念;于老郭家这样和红军一起战斗过的老百姓而言,是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交织的巨大力量。
    “红军三过麻柳铺,爷爷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跟我说过,如果不是父亲生病,那时候就跟着红军走了。”郭志元坐在小方凳上,斜倚着身后的柱子,面朝阳光回忆着。
    1935年2月7日那一晚,5名红军进入麻柳铺时,乡亲们并不了解红军,一片惊慌,纷纷逃离。郭志元的爷爷郭全德因儿子生病未能逃离。四、五名背着长枪的红军进入他家草房,看了他生病的儿子后告诉他“别怕,把山上的乡亲们喊回来”,之后便离开了。
    6天之后,十几名红军再次来到他家。有了上次的接触,郭全德不再害怕,喊回躲在深山里的几名乡亲,把富户家中存放的腊肉、谷子拿给红军,还帮他们杀猪沏茶。那时候郭全德牢牢地记住了红军的话:“我们要给穷人分土地,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红军第二次离开后,郭全德走山串巷的把这些话讲给乡亲们听,大家才有了正确的认识。第三次红军出现时,他们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村里人编着草鞋,纳着袜底就盼着红军来。
    说罢,郭志元低头在箩筐里捡着豆子,声音有些哽咽:“如果没有当时我们先辈遭受的苦难,我相信不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父辈们吃了很多苦,换取的是后人如今的幸福。”
    现在的郭志元与老伴在家过着安稳幸福的日子。他指着院子里晒着准备育苗的白果说:“如今政府政策好,支持我们育苗增收,家里几亩地,我们老两口还干得动,种点银杏,挣些钱。我很满意,把父辈们没享的福,都享尽了。”
    麻柳铺村支部副书记李秀赵介绍,麻柳铺村是接官亭镇最大的一个村,村里人都很吃苦耐劳,他们都像老郭家一样能吃苦,爱奋斗。以前村里养大鲵,近两年产业多元化,准备发展银杏和果蔬种植产业,实现产业脱贫。
    据了解,这是全镇扶贫任务最重的一个村,占全镇扶贫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扶贫工作完成却是永远走在前沿的。从镇上到麻柳铺有十多公里山路,弯弯绕绕很多,采访团驱车已觉颠簸,但这里的基层干部们却经常骑着摩托车在这山道上来来回回,他们从来没有懈怠过。
    接官亭副镇长冯梅说:“这与群众干部发扬长征精神有关,红军在前后活动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却把革命信念和长征精神永远留在了这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