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苹果里的长征“红”




王思露 李勇 徐晓晓 吴刚民 记者 张斌 文/图
在“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团到达千阳县之前,我们脑海中的千阳应是苹果满园,初阳般的火红。
10月27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南寨镇三合村,采访了赵来发后才知道,千阳的确透着红色,只不过红得更鲜艳些,更像革命者的鲜血。
改革开放初期,赵来发还是个而立之年的小伙子,跟大多数生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一样,赵来发恋家,他喜欢待在这个养育了自己30多年的地方。组建了家庭,当选了村干部,赵来发开始琢磨如何在1800多亩耕地上折腾出点名堂。赵来发想,虽然相比洛川,家乡的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稍逊一筹,但南寨镇也属渭北旱塬苹果优生区,为何不放手一搏呢?
赵来发回到村里就种了4亩苹果,一下成了三合村种植苹果的“第一人”。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心翼翼,到2002年一下子种了15亩,这一路有多艰辛,只有赵来发自己最清楚,
从1斤1毛钱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到1斤4块的黄金资本年,赵来发经得住打击,也有驾驭“高处不胜寒”的能力。“我是干部,也是党员,不管什么产业,只要有一个人能带头去做,坚持下来,就能把经济搞上去。”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年份出生,赵来发的红色精神都是与生俱来的,“搞种植就跟红军长征一个道理,在最艰苦的时候要有信心,只要扛下来,就是胜利。”
如今已经67岁的赵来发将1万多斤苹果堆在自己家中,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告诉记者,这只是他五分之一的“家当”。当然,令赵来发骄傲的不只这一件事,他满颜喜悦地说,自己所在的村民小组,没有一户出去打工,都在家里搞种植。家住三合村3组的赵润德就是个例子,娃娃上学、家里盖房、城里买房全是靠种苹果的收入。
赵来发虽生活在和平年代,却时刻牢记“不言败”的红军精神。短短30年,小小的苹果释放出巨大能量,大到让千阳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一跃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陕西省生态果业示范村,让80%耕地都结成苹果红,让326户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果农,让近150户坐上小轿车,让农民人均收入达13175元。
南寨镇三合村村支部书记魏军焕说,村子这几年发展得很好,人均收入比他8年前刚来时翻了近一番。为了避免果农老龄化所带来的技术下降,村上还组织了培训班,50多名果农在一间教室,利用闲余时间免费上课,提高栽培技术。
从2007年开始,三合村开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道路进行量化、硬化和绿化,修建文化墙,街道上的金融综合服务站、惠民金融服务点、便民利民综合服务部、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