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寻找红军长征的记忆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丽陕西·省界行”系列报道(略阳篇)
    听闻采访团到来,村民纷纷赶来讲述红军故事。

    李金蔚 刘俊 强娴静 记者 邵林喜 文/图
    11月1日,采访团在略阳县党史研究室所了解到:1936年,红二方面军发动甘南战役,驻守在白水江的国民党一一八团护送着装满军需物资的船只沿嘉陵江直下,经过徐家坪镇街口村河畔时被红军十八团派出的小分队伏击,缴获全部枪支弹药,红军得胜。街口伏击战的胜利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很大,壮大了红军队伍,有力支持了长征。
    如今80岁的罗久林告诉记者,他父亲是四川人,当年看中这带贸易繁华,从四川到陕西来做生意,在街口开了家小旅馆,方便南来北往的商客。但由于人生地不熟,遭到当地豪绅的欺负致残,红军路过此地时,留宿家中,在家门口用白石灰刻下四个字“买卖公平”。罗久林如今提到这四个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红军眼中,人人平等,无论来自哪里,人与人之间都要平等对待。我父亲在当地做买卖受欺负,曾经抬不起头,是红军给了他信心。”
    在街口老一辈村民印象中,红军是一支公平正义的队伍,当地民众用他们的热情和淳朴给予红军很大的支持。留宿几日中,红军军纪如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不扰乱百姓生活,用他们的革命信念给乡亲带来希望,深得人心。
    80年后,如今的街口,如今的徐家坪,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热情,听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采访团队来此,奔走相告到江畔为我们讲述红军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略阳县党史办主任赵飞说:“寻找红军长征印记,铭记这段历史,能发扬传承我们老区人民支持革命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能让今天的略阳人记住老一辈革命家曾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父亲说,当时他们就埋伏在那片竹林中,伏击前夜大雨,雨水浇湿了衣服,也没有任何人打扰当地老百姓。直到枪响战斗,大家才知道红军来了。”村里的老支书王明武一边回忆,一边站在江畔用手指着伏击战中的一草一木,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关于父亲王开基对红军的记忆。
    那时候王开基才20岁,街口伏击战第一次看到红军,他们寸把的胡子,穿着破烂,衣服上贴满了补丁。伏击胜利后,红军接到指令北上时,很多人舍不得他们离开,送去家里的粮食,还有一些青壮年直接加入了红军队伍跟着走了。当时村上挑几个人帮红军背送缴获的枪支弹药,王开基便是其中一员,几个小伙子背着弹药帮助红军带路北上前往成县方向。
    返回时,红军看他们光着脚,就把自己舍不得穿的马鞋送给他们,而红军自己却穿的破烂的草鞋,让父亲很受感动。
  “红军尽管在徐家坪待的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激发着全体干部群众的斗志。预计到2018年底,实现全镇整体摘帽脱贫。”徐家坪镇镇长周高贵告诉记者,2008年“5·12”地震期间,徐家坪作为重灾区,就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挠的革命精神重建家园,被国家三部委评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先进单位”。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