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本报记者 黄敏
11月2日,潼关县潼关古城特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被串串红灯笼映得又暖又亮,黄河风裹着肉夹馍的酥脆漫过街巷,盛满鸭片汤的瓷碗冒着热气……百余间商铺前人头攒动。游客们举着文创伞边走边拍,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把古城的烟火气烘得足足的。这幅热闹图景,正是潼关县用文旅串起特色、用文创点亮风情,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潼关县深挖地域资源,将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古城与黄河古渡口风景区打造的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100余家商铺集中展现本土风味,潼关肉夹馍、黄河鲇鱼汤、烩饼等美食吸引着各地游客。
目前,特色文化街区已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潼关酱菜、烩饼等多款美食斩获省市奖项,饽饽馍、连翘茶等通过文创包装,成为兼具风味与文化内涵的抢手货。
“以前在家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守着铺子卖酱菜,每月能挣4000多元。”在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正在打包地道酱菜的店主李海军高兴地说。
农特产品的“文创变身”,让田间好物卖出了好价钱。潼关软籽石榴、西廒小米、南马粉条等农产品,经过文化符号植入与创意包装,从田间产品升级为文化商品。在街区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手持包装精美的软籽石榴,讲述潼关黄河沿岸的种植故事,单场直播就能卖出上千斤。
文化IP的活化赋能,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潼关培育“潼小兵”文化IP,开发出古战船香氛、鱼化龙布偶、黑陶摆件等10余类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消费场景。在“潼关文创集市”,黄金饰品、文创摆件等旅游商品独具特色,并通过集中展销,推动工业产值向文化价值转化。
文化是文旅的“内核引擎”。创排《黄河湾纪事》等秦腔现代戏唱响黄河风情,编排的实景剧《潼关吏》等节目,将古关雄姿完美重现。此外,举办“黄河风情”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并推出12首原创音乐、6支广场舞,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文化魅力。
从特色美食街区到文创市集,从田间好物到文化商品,潼关县以文旅为纽带、以文创为抓手,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如今的潼关,每一处景点都成为增收支点,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承载地域记忆,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11月2日,潼关县潼关古城特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被串串红灯笼映得又暖又亮,黄河风裹着肉夹馍的酥脆漫过街巷,盛满鸭片汤的瓷碗冒着热气……百余间商铺前人头攒动。游客们举着文创伞边走边拍,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把古城的烟火气烘得足足的。这幅热闹图景,正是潼关县用文旅串起特色、用文创点亮风情,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潼关县深挖地域资源,将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古城与黄河古渡口风景区打造的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100余家商铺集中展现本土风味,潼关肉夹馍、黄河鲇鱼汤、烩饼等美食吸引着各地游客。
目前,特色文化街区已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潼关酱菜、烩饼等多款美食斩获省市奖项,饽饽馍、连翘茶等通过文创包装,成为兼具风味与文化内涵的抢手货。
“以前在家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守着铺子卖酱菜,每月能挣4000多元。”在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正在打包地道酱菜的店主李海军高兴地说。
农特产品的“文创变身”,让田间好物卖出了好价钱。潼关软籽石榴、西廒小米、南马粉条等农产品,经过文化符号植入与创意包装,从田间产品升级为文化商品。在街区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手持包装精美的软籽石榴,讲述潼关黄河沿岸的种植故事,单场直播就能卖出上千斤。
文化IP的活化赋能,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潼关培育“潼小兵”文化IP,开发出古战船香氛、鱼化龙布偶、黑陶摆件等10余类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消费场景。在“潼关文创集市”,黄金饰品、文创摆件等旅游商品独具特色,并通过集中展销,推动工业产值向文化价值转化。
文化是文旅的“内核引擎”。创排《黄河湾纪事》等秦腔现代戏唱响黄河风情,编排的实景剧《潼关吏》等节目,将古关雄姿完美重现。此外,举办“黄河风情”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并推出12首原创音乐、6支广场舞,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文化魅力。
从特色美食街区到文创市集,从田间好物到文化商品,潼关县以文旅为纽带、以文创为抓手,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如今的潼关,每一处景点都成为增收支点,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承载地域记忆,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