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稻浪翻滚引客来
    11月4日,收割机在收水稻。

    11月4日,稻田和美丽乡村交融一体。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吴龙迪 文/图
  深秋的延安市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层林尽染,稻田金黄,满眼都是醉人的秋色。
  11月4日,漫步在胡家坡村乡间小道,连片的稻田随风翻起“金浪”,几台收割机来回作业。轰鸣声中,藏着颗粒归仓的喜悦,也飘着游客打卡的欢声笑语。这片稻田,早已不只是种粮的土地,更成了乡村旅游的“香饽饽”。
  田埂上,77岁的老党员刘保楼正踮着脚指挥运输车,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5年没见,您还是这么精神!”听见记者招呼,他转过身摆摆手:“闲不住哟!以前人工收稻,一天收半亩地都费劲儿,现在机器跑几圈,5亩水稻半天就收完了,省出的工夫还能帮着招呼游客。”
  说话间,刘保楼指向不远处的黑悟空彩绘墙,一群游客正举着手机拍照,鲜花绕着彩绘开得热闹,是村里最火的“打卡点”。
  刘保楼的日子,是胡家坡村变迁的缩影。如今他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其乐融融。“以前只求吃饱穿暖,现在大伙儿都琢磨着把日子过精彩。”刘保楼高兴地说,“上个月刚办了丰收节,敲锣打鼓的,游客比村民还多。夏天人更多,烧烤、露营的帐篷摆满稻田边,孩子们下河捉螃蟹,真是热闹。”
  顺着刘保楼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白色露营帐篷散落在稻田间,远处山脉叠着淡蓝的天,颇有世外桃源的静美。村民高平正蹲在空地上翻晒稻谷。
  “昨天刚收的新稻,晒透了装袋,留些自己吃,剩下的卖掉,还能多赚点。”高平话音刚落,邻居赵家婶子就扛着竹耙过来帮忙:“你家晒这么多,我来搭把手。”
  在胡家坡村,赵、刘、高、贾是大姓,这些年大伙儿从没为鸡毛蒜皮的事红过脸。每年收稻、晒粮时,邻里间总会互相搭衬,路上遇见也要拉着唠几句家常,质朴的人情味比秋日暖阳还暖。
  稻田深处,有村民弯腰捡拾机器漏下的稻穗。“一粒粮都不能浪费。”刘保楼说,每年收稻时,大伙都会跟在机械后头把田里的稻穗捡干净。
  “今年‘红色直罗・千年稻香’活动反响特别好。”直罗镇副镇长查鑫站在稻田边介绍,“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盯紧稻谷烘干、仓储,确保农户增收,还要开发稻田民宿、农耕研学课程,甚至探索稻米深加工,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胡家坡的特色更鲜明。”
  阳光下,收割机还在稻田里忙活,游客们拿着刚买的农家特产往回走,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稻浪翻滚间,胡家坡村正用丰收的喜悦与农旅融合的活力,描绘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好图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