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5日
木耳花开富乡邻
金米村木耳基地。文超 摄 本报记者 靳天龙
10月29日一大早,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种植户陈庆海拿着手电筒,在一排排木耳大棚间穿梭。他仔细查看菌棒上秋耳的长势,不时用手感受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秋霖天气最考验人,晚上保温是关键,棚膜都得关严实了。”陈庆海对围拢过来的几位种植户说。像这样在田间地头开设的“产业课堂”,已成为金米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年来,金米村以木耳产业为核心引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精神纽带,在促增收与育新风上双向发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2020年到2024年,金米村的木耳种植规模从300万袋增长至600万袋,产值从900万元翻倍至1800万元。更可喜的是,产业链不断延伸,衍生出木耳粉、木耳脆片等98种精深加工产品,真正让“小木耳”成了“大产业”。
在这背后,是全村农户被紧密镶嵌在产业链上的成果。“通过能人大户的传帮带,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掌握了技术要点,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金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江长宏介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20年的11101元攀升至2024年的21485元。这份实实在在的收获,坚定了大家持续发展木耳的信心。
每月定期的“移风易俗院落会”,是金米村另一处热闹的场景。10月29日,在老皂角树下,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与村民们围坐一圈,用朴实的家常话,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好处。
“老张家嫁闺女,鞭炮少放了一半,酒席减了八桌,省下的钱给娃们买了拖拉机,这小日子过得更实在了!”李正森的话语引起村民的共鸣和讨论。文明的种子,就在这拉家常般的交流中,悄然植入心田。
如今,金米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形成了“志愿服务创新治理、新农民讲堂传授技能、院落会推动移风易俗”的乡村发展新模式。这里不仅是技术培训的课堂,更是文化滋养的阵地——妇女们排练着反映时代新风的节目,青年创业团队在直播间热情推介木耳新品,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的陪伴……“以前只想着把木耳种好,现在明白了,咱们金米村既要口袋鼓,也要精神足。”村民陈庆海说。
“我们将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让产业发展与文明新风在村上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李正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