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5日
一方屏幕连通“职业新梦”
本报记者 杨杰
对于朱小玲来说,在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写字楼里上班,成为大家口中的“白领”,这是她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10月28日一大早,乘坐电梯到达办公楼层,朱小玲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按例召开晨会、总结小组工作情况、为组员答疑、分发当日任务……她的身影在办公室里穿梭。
35岁的朱小玲来自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杨塬村,如 今 是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凭借着勤学习、肯钻研,上岗仅半个月,她就当上了小组长。
“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大量图片、文字和语音等数据进行标注,让AI模型掌握其中的规律。”敲击着键盘,屏幕上闪过各式各样的数据,朱小玲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内容。
入职5年,朱小玲愈发独立、自信。“原来以为生活一成不变,但现在却大不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女性都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去更大的舞台实现价值。”说到这些年的变化,朱小玲神采飞扬,眼里闪着光。
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
仔细想想,脱贫后的这几年,数字动能持续涌动,企业带动人才培育,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升级,乡村发展的底气与活力愈发充沛。
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是铜川市最早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企业之一。240多名员工中,超过70%来自宜君县周边的农村。她们在新岗位上“发光”,被更多人“看见”。
朱小玲的同事王梅梅,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曾因家贫辍学,守着30多亩地,靠农活与缝纫机撑起日子。
如今,王梅梅的生活有了“双面切换”:周末扎进田间忙活,给庄稼除草、为果树施肥;周内坐在电脑前,给AI模型喂“知识”、让AI更智能。从面朝黄土到敲击键盘,这份家门口的数字工作,让她既顾了家,又挣了钱,日子越过越有底气。
朱小玲与王梅梅的蜕变,照见了数字浪潮对于乡村的深刻改变。曾经困于土地、生活单一的乡村女性,不仅在数字产业中深耕成长,更在打拼中绽放光彩。
从传统劳作到数字就业,从被动谋生到主动追梦,这背后,是“AI+扶贫”模式的精准发力,更是脱贫后乡村内生动力的持续迸发。广袤乡土之上,科技赋能、人人出彩的新生活正被一笔一笔勾勒着。
对于朱小玲来说,在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写字楼里上班,成为大家口中的“白领”,这是她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10月28日一大早,乘坐电梯到达办公楼层,朱小玲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按例召开晨会、总结小组工作情况、为组员答疑、分发当日任务……她的身影在办公室里穿梭。
35岁的朱小玲来自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杨塬村,如 今 是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凭借着勤学习、肯钻研,上岗仅半个月,她就当上了小组长。
“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大量图片、文字和语音等数据进行标注,让AI模型掌握其中的规律。”敲击着键盘,屏幕上闪过各式各样的数据,朱小玲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内容。
入职5年,朱小玲愈发独立、自信。“原来以为生活一成不变,但现在却大不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女性都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去更大的舞台实现价值。”说到这些年的变化,朱小玲神采飞扬,眼里闪着光。
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
仔细想想,脱贫后的这几年,数字动能持续涌动,企业带动人才培育,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升级,乡村发展的底气与活力愈发充沛。
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是铜川市最早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企业之一。240多名员工中,超过70%来自宜君县周边的农村。她们在新岗位上“发光”,被更多人“看见”。
朱小玲的同事王梅梅,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曾因家贫辍学,守着30多亩地,靠农活与缝纫机撑起日子。
如今,王梅梅的生活有了“双面切换”:周末扎进田间忙活,给庄稼除草、为果树施肥;周内坐在电脑前,给AI模型喂“知识”、让AI更智能。从面朝黄土到敲击键盘,这份家门口的数字工作,让她既顾了家,又挣了钱,日子越过越有底气。
朱小玲与王梅梅的蜕变,照见了数字浪潮对于乡村的深刻改变。曾经困于土地、生活单一的乡村女性,不仅在数字产业中深耕成长,更在打拼中绽放光彩。
从传统劳作到数字就业,从被动谋生到主动追梦,这背后,是“AI+扶贫”模式的精准发力,更是脱贫后乡村内生动力的持续迸发。广袤乡土之上,科技赋能、人人出彩的新生活正被一笔一笔勾勒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