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河之滨 借绿生“金”
    八月十九日,洽川湿地景色宜人。王少华 摄

    8月7日,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里,工人正将冬枣分拣、装箱。

    8月19日,洽川湿地内处女泉温泉很受游客欢迎。

    8月9日,在陕西生态龙门绿碳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煤矸石经过绿色无害化综合处置生产线变成工业微晶板材。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绵绵不息的母亲河在奔涌中传承文明的火种,润泽着三秦大地。
  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在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着力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子。
  如今,星罗棋布的湿地成为候鸟天堂,科技赋能的冬枣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循环经济项目带动绿色发展。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在三秦大地铺展。
  1 盐碱地种出百亿产业
  8月7日,晨光洒满黄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连片的冬枣大棚整齐排列。渭南市大荔县两宜镇的绿丰源种植农场里,圆润饱满的冬枣缀满枝头,工人穿梭其间采摘,另一边,主播热情推介自家冬枣,将这份黄河水滋养的甜蜜传递到更多地方。
  大荔县依偎黄河,当地通过生态治理使盐碱地变为优质冬枣种植区。大荔冬枣年产量超70万吨,2024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远销10余个国家,年出口产值达6500万元。
  “冬枣好吃,种植过程科技满满。这座棚内配备了空气能智能温控系统,能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冬枣夏天能吹空调,冬天享受暖气,科技打破冬枣生长季节规律,所以我们夏天就能吃上冬枣。”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讲解冬枣种植的智慧秘诀。
  从零散种植到42万亩全国最大的冬枣基地,从单一生产到三产深度融合,大荔冬枣构建起“小冬枣、全链条、大产业”的闭环发展模式,品牌价值达67.34亿元,为乡村振兴添上愈发甜蜜的新笔触。
  盐碱地不仅能种冬枣,还能养水产海鲜。南美白对虾、螃蟹及各类鱼纷纷在黄河岸边“安了家”。
  在合阳县渔业养殖基地,水面飞鸟掠过,水中鱼虾游弋。“我们依托15.7万亩黄河滩涂资源,全力推动渔业发展。目前,全县养殖水面达4.5万亩,年产水产品4.8万吨,渔业综合产值约6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以上。”合阳县渔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涛说。
  “冬枣‘挑大梁’,鱼跃‘黄河滩’”的生动图景,正是黄河馈赠的甜蜜回响。
  2 碧水润泽带来生态红利
  在合阳县,洽川湿地宛如一颗温润的绿宝石藏在黄河臂弯里。这片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最完整、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河流型湿地,为母亲河的安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诗经文化与黄河生态相得益彰。”8月19日,洽川风景名胜区营销宣传部部长张文雅介绍,洽川湿地通过科学修复、严格环保监管、开展生态科普等举措,让其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范。如今,每年冬天,湿地都会迎来成群候鸟越冬栖息,一幅山水静好、飞鸟翔集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保护黄河,既是守护生态屏障、传承文明根脉,也是驱动发展动能。
  2024年,陕西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1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 提升至70.81%。黄河干流共6个国控断面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持续保持优。
  生态持续向好,文旅产业随之兴起。游客纷至沓来,感受湿地魅力,探寻黄河文化。“我们依托《诗经》发源地这一核心文化品牌,创新打造‘诗经文化+黄河生态’体验线路,举办‘洽川旅游文化季’等活动,把非遗展演融入其中,让‘早知有洽川 何须下江南’的美誉传得更远。”张文雅说。
  “绿色经济”被激活,当地群众也共享到“生态红利”。洽川湿地景区吸纳300余名群众就业,当地农家乐、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漫步洽川湿地,万顷芦荡随风摇曳,万亩荷塘碧叶接天,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白鹭的鸣叫、游客的欢声笑语、文旅融合发展的奋进声交织成曲。
  3 循环经济释放“绿色动能”
  垃圾变成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这样的绿色“变形记”每天都在黄河畔上演。
  8月9日,光大绿色环保城乡再生能源(大荔)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操作员熟练操控着摇杆,巨型钢爪在垃圾池内穿梭,稳稳抓起垃圾投向焚烧炉投料口。
  “每天有400吨生活垃圾在这里完成发酵分离后进行焚烧,可产生18万度清洁电能,供5000户家庭使用。”公司副总经理王福旺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消化”生活垃圾50.19万吨,转化为1.67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同时贡献2.69万吨有效热能。
  同样的“绿色奇迹”也发生在韩城。
  煤矸石,一直被当作采煤、洗煤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如今在陕西生态龙门绿碳产业有限公司,煤矸石被科技“点化”,开启了新生之旅。
  在这里,每天约有100吨煤矸石经过绿色无害化综合处置生产线实现“涅槃重生”,最终变为质地坚硬的工业微晶板材,用途十分广泛。
  科技激活“绿色动能”,既守护了生态底色,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西部地区第一。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陕西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黄河岸边写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答卷,更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