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村”字头IP何以既土且潮
  ■ 赖雅芬
  这个夏天,打开手机,满屏都是“村”味。“村超”“村晚”“村BA”轮番刷屏……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活动,为啥能火遍全网?
  放眼全国,“村”字头的花样多了去了。云南“村舞”中彝族老奶奶的烟盒舞,浙江“村厨”里土灶烧出的梅干菜扣肉,福建“村戏”中古老的高甲戏,都让网友直呼“上头”。江苏村民更是玩梗出圈,把英超改编成“馒头队”“荔枝浦”的“苏超”联赛,用方言解说引爆网络。
  这些活动看似五花八门,却都戳中了现代人的同一个“痒点”——在滤镜过度的时代,人们渴望真实;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人们向往纯粹。就像吃腻了外卖的都市白领,突然尝到农家刚摘的黄瓜,那股子清甜劲儿让人欲罢不能。
  咱们陕西的“村”字头IP,玩得也是风生水起。岚皋“村BA”的球员里,有人凌晨四点喂完猪就来练球;宁陕“村光大道”的舞台上,七旬老人与八岁孩童同台竞技;汉阴“村K”的选手们,晚上下地回来对着手机直播唱歌。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本色,就像秦岭深处的一汪清泉,令人耳目一新。
  更难得的是,这些活动可不是简单的“土嗨”。专业解说配上多机位直播,抖音挑战联动微博热搜,老乡们一手握着锄头,一手举着自拍杆,硬是把乡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这种“土”与“潮”的混搭,就像老陕的油泼面配拿铁,看似不搭,实则真香。
  这些“村”字头活动,其实是条“金光道”。它让乡亲们既挣了面子,又赚了里子;既传承了文化,又找到了商机。岚皋的腊肉、宁陕的土蜂蜜成了网红特产,汉阴的富硒农产品订单翻番,周边民宿更是一房难求。最让人欣慰的是,当城里人驱车三小时就为看一场“村BA”,当网友守着直播为“村K”选手打call时,城乡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在悄然拉近。
  要让“村”字头IP长红不衰,可不能光图一时热闹,这里头大有门道。首先,土味不能丢。岚皋“村BA”要是改成专业联赛,谁还爱看?宁陕“村光大道”要是全上专业演员,那味道就不对了。土就要土得纯粹,土得地道;其次,要会赶时髦。汉阴“村K”在抖音开直播,宁陕“村光大道”搞短视频挑战,这种“土内容+新形式”,效果出奇得好;最重要的是村民当家作主,政府可以帮忙,但不包办。比赛规则村民定,节目内容村民选,这样大家才有积极性。
  说到底,“村”字头IP不仅是茶余饭后的乐子,更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带火了农家乐、篮球研学热,让非遗技艺有了新传人……都在探索文化变现的新可能。当老乡们从观众变成主角,当乡土文化从“土掉渣”变成“潮出圈”,乡村振兴的路子自然越走越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