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眉县桃把式”成特色劳务品牌
    “眉县桃把式”团队在商洛市丹凤县开展技术指导。(资料图)

  张轩
  在三秦大地的西府明珠——眉县,“眉县桃把式”早已成为享誉内外的“金”字招牌。这个以猕猴桃全产业链服务为核心的特色劳务品牌,正以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串联起种植、采摘、初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构建起完整产业生态,全力推动眉县猕猴桃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眉县,深耕猕猴桃产业,从标准化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精深加工到品牌化营销,打造出一条极具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2万亩,年产量稳定在53.9万吨,综合总产值突破60亿元,品牌价值达161.37亿元,小小猕猴桃变身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果果”。而在这一产业传奇的背后,眉县猕猴桃学院以“眉县桃把式”为创新引擎,走出了一条特色劳务品牌赋能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劳务铸就“桃把式”传奇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手握剪刀在藤蔓中游移、或驾驶现代化果园管理机械在果行间穿梭、或手持智能化管理设备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他们用精湛技艺推动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时至今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区、市),将“眉县经验”播撒到各地猕猴桃产区。他们,就是“眉县桃把式”。
  如今,“眉县桃把式”已凝聚眉县及周边4.21万人从业者,其中数千名技术骨干经系统培训后,常年活跃在省内外猕猴桃产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内生动力。
  创新赋能“桃把式”竞争力
  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变革。在猕猴桃种植技术领域,“眉县桃把式”始终走在创新前沿。高接换头技术经他们优化,将单株改良时间从3天压缩至6小时,相关标准被纳入农业农村部行业规范。邓小庆、李琼胜等骨干引入并改良高标准起垄种植模式,融合5G技术打造智慧果园,革新棚架结构使果园管理效率提升40%;刘宝明研发的手持喷雾授粉技术历经三代迭代,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3倍,成本降低50%;创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赵晓东推行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托管模式,为果农提供“菜单式”服务,通过全程机械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推动了眉县猕猴桃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为其他地区的果园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意识,塑造人才格局。“眉县桃把式”群体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曾是兽医的李凯,跨界将兽医刀具改良用于猕猴桃嫁接,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多次赴新西兰研修,带回先进理念和种植技术,并通过视频直播广泛推广。面对中央农广校AI培训,李凯主动争取学习机会,用前沿技术赋能传统种植。这种积极求变、乐于分享的精神,成为“眉县桃把式”群体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
  产学研协同,筑牢发展根基。依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专家驻点+田间课堂+线上平台”的三维培养体系,为“眉县桃把式”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动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首席科学家刘占德教授在交流中表示:“长达20年的深度合作,常年驻点与‘眉县桃把式’随时交流讨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眉县桃把式’劳务品牌的独特竞争优势和猕猴桃产业持续领先的关键。”
  “桃把式”打造品牌新引擎
  136名“眉县桃把式”技术骨干常年奔波在全国猕猴桃产区。在四川古蔺县,他们以娴熟技艺和标准化作业流程,吸引行业专家观摩学习;在江苏、贵州等地,他们将“流水线作业法”引入果园,使嫁接效率提升40%。数据显示,“眉县桃把式”每年创造劳务产值15.156亿元,形成“劳务输出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为了提升品牌价值与从业者荣誉感,眉县猕猴桃学院推出“金剪刀”等级认证体系,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职业资格认定。2024年,李凯、邓小庆等104名技术骨干通过认证,持证者日薪达200元以上。学院还制作品牌分布图,记录“桃把式”们的足迹——从传统产区到新疆等新兴种植地,他们用技术帮助各地建园,推动优质品种推广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
  眉县猕猴桃学院院长李文智在对话中提到:“学院持续为‘眉县桃把式’群体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眉县猕猴桃从卖鲜果向卖标准、卖技术转型。如今,‘眉县桃把式’不仅是技术的代名词,更成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