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菌棚到瓜菜的“生态密码”
    4月24日,村民在采收完的羊肚菌大棚里整地撒肥料,为接下来的辣椒栽植作准备。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4月24日,千阳县草碧镇坡头村的三号大棚里蒸腾着菌类特有的醇香。村党支部书记赵长生抓起一把深褐色的羊肚菌菌渣,脸上绽开笑容:“以前这些菌包用完后都扔了,现在却变成了喂养蚯蚓的黄金饲料。”
  在刚采收完羊肚菌的大棚里,十多名村民正驾驶微型旋耕机翻整土地、播撒肥料,为接下来栽种线椒作准备。铁齿犁过之处,混着蚯蚓粪的土壤泛着油亮的光泽。“你们看这土多松软,去年咱在这菌棚种的西瓜,口感非常好,几万斤瓜很快就卖完了。”赵长生笑着说。
  而在隔壁的蚯蚓养殖棚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掀开覆盖在养殖槽上的遮阳网,密密麻麻的蚯蚓在菌渣基质中翻滚穿梭。“最近正是蚯蚓生长旺季,每天要喂三次料,吃饱喝好、温度合适它们长得更快。”务工村民赵宝生将调配好的菌渣、麦麸混合物均匀撒入养殖槽。
  这个看似寻常的农业基地,实则暗藏精妙的物质循环链:每年11月到来年4月种植羊肚菌,菌渣经过发酵后成为蚯蚓饲料;5月到9月轮作线椒、西瓜等瓜果蔬菜,蚯蚓粪作为生物有机肥还田;10月休耕期开展土壤改良,构建起“菌——虫——菜”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
  “菌棚里的温湿度控制好了,能让蚯蚓全年繁殖。”赵宝生掀开养殖槽底部的收集网,黑珍珠般的蚯蚓粪簌簌落下,“这是正儿八经的有机肥,腐殖酸含量高,比普通农家肥更有营养,用这肥种瓜种菜品质更好。”
  去年,坡头村通过“冬春种植+夏秋轮作”的精细化生产模式,创新构建了“羊肚菌——瓜菜——蚯蚓”的生态循环体系,将羊肚菌菌渣处理后用作蚯蚓饲料,而蚯蚓粪作为天然有机肥直接还田。
  “这种模式不仅改良了土壤结构,还提高了大棚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赵长生告诉记者,今年羊肚菌亩产在220公斤、亩产值2.6万元。加上活体蚯蚓订单销售和线椒、西瓜等轮作,保守来算的话,一座大棚年收入最低4万元。
  赵宝生在基地长期干活,对此感受深刻,“在这儿主要是施肥、采收、喂料等,每年工资加上分红,能挣两三万元。”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山风掠过棚膜,奏响乡村振兴的进行曲。赵长生站在山坡上,望着连绵的银色大棚盘算着:“接下来我们要把这种循环生态模式复制到周边村庄,让更多的土地长出‘绿金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