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一根蒜薹“串”起产销热
  本报记者 张恒
  5月5日,在兴平市桑镇焦家村胡宝全的蒜薹地里,64岁的他正猫着腰抽蒜薹。他左手拎起蒜叶,右手拇指与食指钳住蒜薹根部轻轻一旋,一根粗如筷子、青翠欲滴的蒜薹便落入竹筐。“今年蒜薹产量不错,亩产能有2000斤,过段时间再卖蒜,蒜的亩产有1000多斤。”他指着地头成捆的蒜薹高兴地说。
  放眼连片蒜田,墨绿蒜叶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蒜薹的清香,抽薹的“嗤啦”声此起彼伏。村民张桂芳带着村上的几个老姐们正在帮忙采收,她们熟练的动作形成韵律——左手固定蒜秆、右手精准发力。她说:“1小时10元,一天能挣100元左右,都快70岁了,农忙挣点零花钱。”
  58岁的赵梅骑着三轮车驶过田埂,车斗里200斤蒜薹用湿布严严盖住:“我们家5亩地能收1万斤左右,去卖蒜薹了。”
  桑镇街道变身“蒜薹集市”,满载蒜薹的三轮车往来穿梭。蒜农们将蒜薹搬上秤,与商贩现场议价、过磅结算。甘肃客商余小平在 电 子秤 前 验质 :“120斤,4元1公斤,这品相在平凉市场一天能卖几千斤。”他的记账本显示,到中午能收购2吨——正是兴平蒜薹“粗度1.5厘米以上、长度80厘米”的分级标准,让特级蒜薹能以好价格进入各大商超。
  “地头鲜”变身“各地鲜”。张耳村65岁的翟花瓶正在帮助客商收蒜薹,坐在小卡车上,她乐呵呵地跟记者聊起了她的工作:就在车上摆放蒜薹,每天赚提成,收得多便赚得多。收购一车,客商就用冷链车拉去甘肃平凉出售。
  “今年还要建大数据平台,坐在家里就能对接全国客商。”胡宝全看着手机里刚到的1万元转账笑得灿烂。
  据了解,今年兴平市蒜薹种植面积近2万亩,预计总产量突破1.4万吨,总产值可达8000万元。兴平市在优化大蒜产业布局、完善产业设施、改良优化品种、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多方向发力,推动蒜农持续增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