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1日
种好菌菇巧增收 撑起群众致富梦
本报记者 黄敏
4月12日,商南县十里坪镇白鲁础村菌类产业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羊肚菌如褐色小伞破土而出,灵芝菌包散发着特色的清香……村民们穿梭其中,养护、浇水、采摘,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去年菌类产业园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务工了,平时主要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和采收。这些活儿轻松,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好多了。”正在羊肚菌大棚内忙活的村民李华高兴地说,“产业园建在我们村,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
在白鲁础村,村民种植食用菌的传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村里接连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们种菌菇、卖菌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丰富种植品类、扩大种植规模,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金招牌”,去年白鲁础村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创新探索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抱团发展的新模式,联合周边宽坪、西坪、马王沟3个村,建成了占地36亩的菌类产业园,大力推广羊肚菌、灵芝、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轮作模式,不仅成功让羊肚菌产业在山沟里落地生根,还通过“一棚多用、一地多收”盘活了土地资源。
“今年我们初次试种羊肚菌,没想到就来了个大丰收。从长势看,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来算,亩均产值能有3万元。”在棚里转了一圈,白鲁础村党支部书记李书玉帮大伙算起了增收账:产业园年种植灵芝5万余株、香菇20万袋,加上羊肚菌、木耳等食用菌产业,每年村集体经济纯收益80多万元不是问题。同时,通过“支部党建引领+合作社出资共营+群众参与增收”模式,一方面吸纳村民入股,一方面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让大伙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多元增收。
“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销售,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平时,在这里固定务工的村民有十几人,忙的时候人就更多了,每天有上百人。”忙了一上午,李华和工友们边聊边往出走,“等把种植新技术琢磨透了,咱就真正吃上了手艺饭,到时大伙的收入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对于村里的下一步发展规划,作为“带头人”的李书玉早就开始盘算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业含金量,加快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打造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以特色山珍撬动大产业、大市场,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家门口就业稳增收的好生活。”
4月12日,商南县十里坪镇白鲁础村菌类产业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羊肚菌如褐色小伞破土而出,灵芝菌包散发着特色的清香……村民们穿梭其中,养护、浇水、采摘,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去年菌类产业园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务工了,平时主要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和采收。这些活儿轻松,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好多了。”正在羊肚菌大棚内忙活的村民李华高兴地说,“产业园建在我们村,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
在白鲁础村,村民种植食用菌的传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村里接连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们种菌菇、卖菌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丰富种植品类、扩大种植规模,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金招牌”,去年白鲁础村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创新探索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抱团发展的新模式,联合周边宽坪、西坪、马王沟3个村,建成了占地36亩的菌类产业园,大力推广羊肚菌、灵芝、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轮作模式,不仅成功让羊肚菌产业在山沟里落地生根,还通过“一棚多用、一地多收”盘活了土地资源。
“今年我们初次试种羊肚菌,没想到就来了个大丰收。从长势看,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来算,亩均产值能有3万元。”在棚里转了一圈,白鲁础村党支部书记李书玉帮大伙算起了增收账:产业园年种植灵芝5万余株、香菇20万袋,加上羊肚菌、木耳等食用菌产业,每年村集体经济纯收益80多万元不是问题。同时,通过“支部党建引领+合作社出资共营+群众参与增收”模式,一方面吸纳村民入股,一方面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让大伙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多元增收。
“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销售,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平时,在这里固定务工的村民有十几人,忙的时候人就更多了,每天有上百人。”忙了一上午,李华和工友们边聊边往出走,“等把种植新技术琢磨透了,咱就真正吃上了手艺饭,到时大伙的收入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对于村里的下一步发展规划,作为“带头人”的李书玉早就开始盘算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业含金量,加快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打造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以特色山珍撬动大产业、大市场,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家门口就业稳增收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