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8日
村里有棵皂角古树
李社良
在老家所在的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里,有一棵高大巍峨的皂角树。每次踏上归乡之路,我都会在这棵老树旁静静伫立。凝视着它,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令我感慨万千。
太公庙村让我深感自豪的,除了曾出土国宝级青铜器“秦公镈”外,就是村北路口这棵饱经风霜雨雪、见证沧桑巨变的皂角树。关于皂角树的来历和树龄,立在树旁石碑是这样写的:相传皂角树植于民国初年,树高十七点八米,树围二点六六米,树冠东西向十一米,南北向十二点六米。为了确切地了解这棵树的来历,我请教了村里的几位老人。今年八十五岁的李姓老人和九十六岁的梁姓老人都说,这棵树在他们记事时就有碗口粗,是本村李姓大户人家栽种的,到今天长成参天大树,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
九年前,村民自发为这棵皂角树立碑。大家挑选上好的石材,请来手艺精湛的工匠,在碑面上郑重地刻下古树的信息。村民们还在树根周围,用一块块规整的砖块,砌起了一米多高的环形保护墙,防止过往车辆碰伤擦伤树身。这棵皂角树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村民以立碑、砌墙的方式,守护这棵百年古树,传承着先辈们爱护自然、造福子孙的美好愿望。
在我记忆中,这棵皂角树不仅仅是树龄长、树冠大,还承载着许多值得怀念的时光。小学时,每年夏收学校会放“忙假”。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割完麦的地里拾麦穗。出发去麦地前,大家常聚在大树下,或是兴致勃勃地玩挑冰棍棒的游戏,或是惬意地躺在架子车上,喝着甜滋滋的糖水,等待老师带队。
有一年“忙假”,领队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发人丹和薄荷片。有天午饭后,我竟在皂角树下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感觉嘴里被塞进辛辣之物,惊醒后才发现,是有人把刚挖的大蒜掰碎放入我口中,催我醒来。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与这棵皂角树有关的故事,贯穿了我的少年与青年时代。那些有趣、温暖的故事,时常萦绕在脑海,浮现在眼前,陪伴着我从青涩少年走向两鬓染霜的老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面对这棵百年皂角树,我们不仅要心怀对先辈的感恩,更应铭记先辈艰苦创业、泽被后世的深情。如今,古树的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把绿色、荫凉奉献给一代代后人。愿更多人像植树的先辈一样,为后辈们留下难忘的乡愁,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最美好的印记,让这份温暖与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在老家所在的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里,有一棵高大巍峨的皂角树。每次踏上归乡之路,我都会在这棵老树旁静静伫立。凝视着它,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令我感慨万千。
太公庙村让我深感自豪的,除了曾出土国宝级青铜器“秦公镈”外,就是村北路口这棵饱经风霜雨雪、见证沧桑巨变的皂角树。关于皂角树的来历和树龄,立在树旁石碑是这样写的:相传皂角树植于民国初年,树高十七点八米,树围二点六六米,树冠东西向十一米,南北向十二点六米。为了确切地了解这棵树的来历,我请教了村里的几位老人。今年八十五岁的李姓老人和九十六岁的梁姓老人都说,这棵树在他们记事时就有碗口粗,是本村李姓大户人家栽种的,到今天长成参天大树,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
九年前,村民自发为这棵皂角树立碑。大家挑选上好的石材,请来手艺精湛的工匠,在碑面上郑重地刻下古树的信息。村民们还在树根周围,用一块块规整的砖块,砌起了一米多高的环形保护墙,防止过往车辆碰伤擦伤树身。这棵皂角树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村民以立碑、砌墙的方式,守护这棵百年古树,传承着先辈们爱护自然、造福子孙的美好愿望。
在我记忆中,这棵皂角树不仅仅是树龄长、树冠大,还承载着许多值得怀念的时光。小学时,每年夏收学校会放“忙假”。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割完麦的地里拾麦穗。出发去麦地前,大家常聚在大树下,或是兴致勃勃地玩挑冰棍棒的游戏,或是惬意地躺在架子车上,喝着甜滋滋的糖水,等待老师带队。
有一年“忙假”,领队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发人丹和薄荷片。有天午饭后,我竟在皂角树下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感觉嘴里被塞进辛辣之物,惊醒后才发现,是有人把刚挖的大蒜掰碎放入我口中,催我醒来。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与这棵皂角树有关的故事,贯穿了我的少年与青年时代。那些有趣、温暖的故事,时常萦绕在脑海,浮现在眼前,陪伴着我从青涩少年走向两鬓染霜的老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面对这棵百年皂角树,我们不仅要心怀对先辈的感恩,更应铭记先辈艰苦创业、泽被后世的深情。如今,古树的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把绿色、荫凉奉献给一代代后人。愿更多人像植树的先辈一样,为后辈们留下难忘的乡愁,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最美好的印记,让这份温暖与传承,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