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产业链上的“数字革命”
——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地可以这样“潮”系列报道之四
    冬枣成熟季,种植户在采摘冬枣。(资料图)

    通过扫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冬枣每一个生产流程信息。

    三月二十日,大荔冬枣物流产业园名优特产商店内,消费者在尝试扫溯源码。

  本报记者 张涵 文/图
  “消费者只要扫描包装盒上的专属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盒大荔冬枣的具体信息,它们来自哪里,走过了哪些路……”3月20日,在大荔冬枣物流产业园的名优特产商店内,园区负责人魏邦顺向记者展示大荔县为冬枣引入的区块链溯源技术。
  1 一颗冬枣的“数字身份证”
  大荔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50万吨,年产值突破70亿元,是中国冬枣产业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升级,传统农业的短板日益显现。
  “市场上常有外地冬枣冒充‘大荔产’,消费者难辨真假,价格战愈演愈烈。”魏邦顺坦言。种植端的问题同样严峻,传统农业依赖经验种植,施肥、用药缺乏标准化记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追溯成本极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的期待与生产端粗放管理的矛盾,成为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大荔这么多枣农,大家的种植方式各有差异,不好管理,冬枣质量也不可控。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是整个大荔冬枣的品牌声誉,我们需要第三方平台来引导规范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魏邦顺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后顾之忧。经过前期的市场考察和调研,2023年,大荔县引入腾讯安心平台区块链技术,为冬枣产业装上“数字引擎”。2024年,魏邦顺带领团队开始尝试农产品“赋码”,当年贴了6万多个专属二维码。
  “每个冬枣包装箱上的二维码,如同数字世界的‘身份证’。种植阶段,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采摘阶段,记录采摘时间、采摘人员等信息;加工阶段,监控加工流程,包括清洗、分级、包装等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标准;运输阶段,实时跟踪运输车辆的位置和状态,记录运输时间和条件……所有数据实时写入区块链,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消费者扫一下码,就能看到所有信息。”魏邦顺进一步解释,“我们还提供防伪查询功能,在扫描后显示的详情页上,消费者可以看到二维码的扫码次数,一个二维码如果被多次扫描,就会被平台提示有风险。”
  依托腾讯安心平台区块链技术,让每一颗大荔冬枣走到哪,溯源码就跟到哪,有效解除消费者疑虑,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透明。
  2 田间地头的“数字新农具”
  什么是区块链?为什么区块链能有助于缓解传统农业粗放管理的问题?
  “大众认为,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若干数据区块以链条形式相互连接的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的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景旭副教授解读道,“但从学术研究上讲,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密码算法等多个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的本质是在对等网络中建立分布式数据库,交易数据由多方达成信任共识并进行统一维护更新。所以更严谨地说,应该是‘不易篡改’。”
  在区块链系统中,篡改某一区块的数据信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递归修改该区块及其所有后续区块的数据信息,篡改代价巨大。因此,基于区块链的可靠数据结构,可从技术上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数据真实可靠和不可被篡改。
  以大荔冬枣为例,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冬枣从种植到销售过程的全部状态都可以被记录在链条上,且数据具备全程可追溯特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冬枣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记录。这个信息对消费者是公开的,消费者可以依据这些客观信息对产品作出评价,作为下一次消费的依据。同样,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冬枣出现问题,首先可以在链条上找原因,是不是库存太久影响口感,是不是存在暴力运输等等。通过分析消费者给出的反馈,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帮助种植户改进种植方式,在仓储物流方面也能优化库存、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魏邦顺表示。
  从“经验说话”到“数据说话”,农业数字化从来都不是简单“上链”,而是用数据打通产业链堵点,倒逼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经营管理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
  3 “区块链+农业”的无限可能
  “我们认为,如果把区块链仅仅看作一种溯源技术,就太浪费了。”谈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魏邦顺认为,大荔冬枣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野心”,“区块链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产地优势、产品品控、当地政策等,多维度对产品赋能,从而打造一个品牌平台。这个链条上应该有种植户、代办、存储库、分拣场地、包装、物流公司、平台公司、商超等渠道客户、政府等服务管理机构这九大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可以通过交易节点的数字认证来确定这个产品是一个优质单元。”
  那么,多节点的赋能可以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魏邦顺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随着大荔冬枣的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户的资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模式中,由于信息封闭,以及农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种植户很难申请到贷款。但在区块链这个平台上,金融机构能很清晰地判断冬枣产业发展状况,从而更加精准地评估种植户信用,为贷款提供真实可靠的判断依据。”
  尽管区块链和农业结合能以“小链条”撬动更多“大产业”,但在景旭看来,并非所有农产品都有“上链”的必要,优质农产品品牌上链可以更好地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从而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景旭认为,在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各方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业,并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去扫一个码,更根本的目的是去建立品牌认同。
  从长远发展来看,景旭建议,要在打好产业链信息化基础的前提下,选择有实力、注重长期收益的链主企业,从管理易控的单链条区块链起步,逐渐过渡到多链条区块链,以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化生产的特点。通过逐步培养用户对这种模式的认知和认可,全产业链链上企业可以通过上链产品价格增加带来收益,更多的是通过数据资产带来附加收益,这也是利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农业产业链。
  “以大荔冬枣为例,并不是说所有的冬枣都要赋码,可以从产业链信息可控的、初步形成闭环的企业选择高附加值的批次冬枣入手,先跑通区块链技术溯源的基本应用,后续再逐步探讨农业产业场景中应用的更多可能。”景旭说。
  大荔冬枣的实践是陕西农业拥抱数字化的缩影。在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三秦大地正上演着一场“科技+农业”的深度变革。区块链与农业融合是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农业领域,区块链在打造特优农产品品牌、定制个性化农产品、改进农产品营销模式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