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致富路上阔步行
大学生回村当“牛倌”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罗文艳
  3月18日,在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道新市村的新市奶牛养殖小区里,工人们正在给奶牛投放草料、打扫牛舍卫生、挤奶、加工奶制品……一派繁忙景象。
  “给牛推草料时要多留意里面有没有夹杂塑料,被牛吃下去,可是大麻烦,关乎奶牛健康,咱千万不能马虎。”负责人阮谨一边检查奶牛生长情况,一边给工人叮嘱注意事项。
  2018年,大学毕业后,阮谨放弃了大城市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接过爷爷和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投身奶牛养殖事业。在刚接手奶牛养殖小区时,阮谨发现传统养殖方式不但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还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模式需求。于是,他边养牛边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各类养殖技术培训,最终引入了智能养殖系统。
  “我们为每头奶牛都佩戴了电子项圈与耳标,建立了识别可追溯系统,通过科技极大地保障了每头奶牛的选种、选配,以及牛犊的健康出生。”阮谨说。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反复试验和观察,发现玉米秸秆粉碎发酵后,是适口性很好的粗饲料,可有效提升牛奶品质。”为了从源头上保障饲料的品质,阮谨采用订单式收购模式,每年从周边村民家里收购玉米秸秆5000余吨。
  阮谨介绍,奶牛场产生的污水和粪便经发酵处理后还田,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种养结合的模式,既实现了绿色养殖、科学养殖,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2021年,为了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在新市街道支持下,阮谨投资了300万元加盖牛舍1万平方米,奶牛存栏量增至500余头,日产鲜奶6000公斤。
  “我在这儿干了8年,主要负责洗瓶、灌装、打包,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奶制品加工车间,工人孙小荣说。
  在阮谨的不断探索和科学管理下,新市奶牛养殖小区已发展为集奶牛养殖、牛奶加工、销售服务等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农牧企业。如今,这里还打造了“牛妈妈”牌乳制品,每天可生产1.2万余瓶巴氏酸奶、牛奶,实现了年产值300万元,同时为周边2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新市街道像新市奶牛养殖小区这样的家庭农场共有18家,其中奶牛养殖7家、肉牛养殖6家、羊养殖3家、生猪养殖2家。”新市街道农业科科长杨奔说,“2025年,我们将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降低农场运营成本,推动绿色高效发展。同时,通过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