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绿染榆林

  陈义勇

  榆林,这座与毛乌素沙地长期对峙的城市,风沙曾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往昔,黄沙漫天,日月失色,沙丘肆意横行,无情地掩埋农田、吞噬房屋。坚韧不拔的榆林人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他们挥洒汗水、倾注热血,在茫茫沙海中播撒绿色,书写出一段震惊世界的人工造林传奇。
  小时候,爷爷常对我讲他年轻时的经历。那时,村子周遭尽是连绵不绝的沙丘。狂风一起,天昏地暗。家中的门窗缝隙,都被沙子填得满满的,吃进嘴里的饭菜,时不时就会被沙砾硌牙。“那个时候,日子过得太苦啦,风沙就是我们最大的愁肠。”爷爷回忆当年,眼里满是感叹与无奈。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和乡亲们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扛起铁锹、背起树苗,毅然决然地迈向沙地。那是一个春天,天气依旧寒风凛冽。天还未亮,爷爷和乡亲们就出门了,在松软的沙地上艰难地挖树坑。沙地松散,刚挖好的坑,一阵风就能轻易填平,他们只能一次次地重新加固。每栽下一棵树苗,都要小心翼翼地扶正,提一下再培上土踩实,随后从远处挑来水,一瓢一瓢地浇下去。那水刚浇到沙地上,瞬间就渗了进去。
  第一年,他们满怀希望种下的树苗,大多没能扛过干旱与风沙的侵袭,成活率极低。但爷爷和乡亲们没有气馁,他们四处向专家请教,学习先进的治沙经验。在了解到草方格固沙法后,大家齐心协力,用麦草在沙地上扎成一个个方格。他们先挑选优质长麦草,码放在事先画好的方格线上,再用铁锹沿边线用力踩压,最后将麦草两侧的沙土拨向根部固定。就这样,成功固定住了流动的沙丘。接着,在方格中种下耐旱的樟子松、沙柳、花棒等植物。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星星点点的绿色终于在沙地上落地生根。
  如今,再次回到榆林,眼前的景象令我大为震撼。曾经连绵起伏的沙丘,已然被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所取代。高大挺拔的樟子松整齐排列,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曾经因风沙而破败不堪的村庄,如今已焕然一新,红瓦白墙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
  榆林的治沙成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是一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史。绿色发展,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每一棵树苗的栽种过程中,体现在每一片森林的悉心守护里。它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从依赖传统农业,到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业,榆林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领略沙漠绿洲的独特风貌,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曾经被视作“不毛之地”的沙漠,如今已成为榆林人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深切地感受到:绿色是生命的本色,是未来的方向。榆林的植树造林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