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0日
听,秦岭脚下的鸽哨声

本报记者 邵林喜 张涵 张梦馨 文/图
在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宁羌村,有一位制作鸽哨的特殊手艺人——邵德江。鸽哨又名鸽铃,是装在鸽子尾部的一种哨子,鸽子飞翔时发出响声,属于一种民间风物。
2月25日,走进宁羌村,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不时能看到鸽子从头顶飞过。顺着鸽子飞行的方向,记者找到了邵德江的家。
一座干净朴素的小院,阳光晒进院里,暖洋洋的。几只鸽子在房檐上悠闲踱步。后院里,邵德江坐在一张小小的方桌前,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工具。他的左手残疾,只剩下一根手指,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动作。只见他用布满老茧的右手捏着刀片,左手仅剩的指头稳稳抵住半成品的哨筒,刻刀游走间,竹屑纷纷扬扬落在褪色的灰布围裙上。“你看看这竹筒,薄得像纸一样,要想声音嘹亮,就得打磨到这种程度。”邵德江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
邵德江从小就与鸽哨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打小就爱玩鸽哨,都是靠自学。”回忆起童年时光,邵德江脸上露出了笑容。然而,命运却在他16岁那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次意外让他左手残疾。“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咋过。”邵德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苦涩。
邵德江的妻子也是一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成家后,家庭的重担一下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为了养家糊口,邵德江先是靠刻画维持生计,自己摸索着学,刻出的《五绣图》《巧女绣花》《三打白骨精》等,在集市上很受欢迎。“那时候,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不能让家人受苦。”邵德江坚定地说。
然而,随着打印技术的普及,刻画这门手艺逐渐失去了市场。邵德江再次面临生活的困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自己从小就喜爱的鸽哨上。“既然刻画干不下去了,我就想着能不能在鸽哨上做点文章。”邵德江开始尝试自己制作鸽哨。
没有专业的工具,没有系统的学习,邵德江就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摸索,一点点地改进制作工艺。“刚开始做出来的鸽哨,说实话,不好。”邵德江摆了摆手,笑着说,“但我这个人要强,不服输,一次不行就做两次,两次不行就做十次。”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邵德江终于制作出了满意的鸽哨。
多年来,邵德江依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家里还盖起了两层小楼。“其实我的右手食指也有问题,无法弯曲,但我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吃上了‘手艺饭’,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邵德江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如今,邵德江制作的鸽哨不仅在当地声名远扬,更是销往了全国各地,经常有外地顾客慕名而来。“现在生活好了,我也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鸽哨。”邵德江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实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