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科技来助力 小麦有活力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打开手持设备、设置参数、规划路线……2月24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铠东种植专业合作社,伴随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一架满载肥料的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播撒作业。无人机操作手尚乐乐手持遥控器,操控无人机沿着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均匀密集地进行喷肥作业,整个过程快捷、高效。
  “除了作业效率高,植保无人机还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完成路线规划、一键作业、自动返航等操作。”尚乐乐介绍,相比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无人机播撒均匀、施肥量精准,有不受作物长势和地形限制等优势。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通过选用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合理灌溉、落实绿色生产理念,推动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生产。
  “春节前,我们就开始准备肥料了,趁着这几天天气好,赶紧把肥施上,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合作社理事长尚小林说,以前一个人一天施肥不到10亩,今年买了无人机,1小时就能施肥100多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种植成本。
  在合作社的另一块麦田里,滴灌带按行铺满了麦田,地头装有配肥机,肥料溶解后,通过滴灌方式施到作物根部,为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所需营养。
  “为让麦苗开春后第一顿‘饭’吃好吃饱,我们在给麦田灌溉的同时,还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把肥料同步施到麦田里。”尚小林说,“通过滴灌,可以用少量的水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有利于小麦的健康生长,田间管理也变得很轻松。”
  近年来,临潼区大力推广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积极促进农民稳产增收,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在我们的积极引导下,在农作物灌溉工作中,群众正在从‘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经过测算,采用滴灌技术灌溉,预计每亩土地一次能节水60立方米左右,节约用水近60%。”在麦田里,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孟国栋带领农技人员不时俯下身轻拨土层,仔细查看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害情况。
  孟国栋介绍,目前临潼区已经形成了以喷灌、微喷带和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模式,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提升了灌溉效率。同时,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使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实现了农业节肥增产。
  眼下,临潼区54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按照“控旺促弱,稳壮抗逆”的要求,分类指导农民做好小麦浇水、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雨金街道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台镇压机往返穿梭。农技人员一边查看墒情,一边和种粮大户任卫权交流,现场为小麦生长“把脉问诊”。
  “专家看了咱这块地的长势,觉得虽然是壮苗,但镇压很必要,这样能更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瞅着麦苗长势不错,墒情也好,后期只要管理到位,今年的丰收就有保障。”任卫权按照农技人员给出的建议,利用晴好天气开展麦田镇压作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