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黑河边上的“渔”乐圈

 

炉子坝村生态渔业基地。(资料图) 
 

炉子坝村生态渔业基地里,PP圆池养殖池整齐排列。(资料图) 
 

智能温室大棚能够自动控温,调节光照,调节湿度。(资料图) 
 

饲养员正在喂鱼。(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涵  
  “鱼儿们该吃饱饭喽。”2月23日,汉中市略阳县观音寺镇炉子坝村的生态渔业基地里,巨大的白色圆柱形高位池整齐排列,饲养员正将鱼食撒向水面,鳜鱼群瞬间翻腾跃起,溅起一片水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炉子坝村正积极探索生态养鱼新模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 政策引领 开启生态养鱼新征程  
  观音寺镇地处秦岭南麓,汉水北源,黑河穿境而过,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渔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观音寺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趋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村发展特色渔业。炉子坝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炉子坝村位于S221省道旁,距十天高速五郎坪出口仅需20分钟车程,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另外,炉子坝集中安置点旁边有12余亩可建设用地,配套有智能设施大棚,黑河的水质很适宜鱼类生长,当地村民也有渔业养殖基础和意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初我们建的这一批大棚都是智能温室大棚,能够自动控温、调节光照、调节湿度,村里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养殖废水,很适合养鱼。”炉子坝村党支部书记唐明东指着一座座大棚说。  
  炉子坝村确定好发展生态养鱼的路子后,观音寺镇也提供了全面的扶持政策。据观音寺镇党委书记梁海平介绍,在资金方面,镇上积极为炉子坝村争取涉农整合资金,提供养殖设施建设补贴、鱼苗采购补贴、养殖保险补贴等,吸引企业来炉子坝村投资发展。技术上,由镇政府牵头,聘请专家团队定期指导,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技术咨询平台。同时,通过展销会、电商、对接餐饮企业等多种形式,帮炉子坝村拓宽市场渠道。  
  “另一方面,我们严格遵守秦岭地区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本着适度利用水资源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全力保护水源。”梁海平补充说,生态养鱼,不但要养得好、卖得好、效益好,更要确保环境好、水源好、生态好。  
  在观音寺镇的大力支持下,炉子坝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镇政府的政策为我们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我们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宣传生态养鱼的好处和前景,鼓励村民参与进来。同时,我们也积极与各方对接,寻找合作机会,努力将生态养鱼产业做大做强。”唐明东说。  
  2 多方合作 打造生态渔业新基地  
  在观音寺镇的牵线搭桥下,炉子坝村与汉中中宸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开展生态养鱼实践,并从西部(重庆大学)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引入养殖技术。  
  “与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合作,对我们基地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我们生态渔业基地现在采用的就是科学中心提供的高密度养殖技术,采用养殖和循环水过滤系统,建成PP(聚丙烯材质)圆池养殖池24个。”汉中中宸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恒石边说边将记者带到了一个养殖池的旁边,鱼儿们欢实地游来游去,鱼群规模庞大。  
  如此多的鱼聚集在一个深池里,不会缺氧吗?“这正是高密度养殖的优势所在,我们这一个桶里可以产出3000斤到5000斤鱼,传统养殖一亩地的产量也就三四千斤。”赵恒石举例说,“当然,这背后是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系统支持的,通过精确控制水温、溶解氧、pH值等关键参数,创造最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同时也会进行严格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从而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养鱼先养水。”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水资源浪费、养殖废水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鱼塘养鱼需要不停地进水、排水,保证水质健康,但对水资源消耗很大,而且鱼类排泄物未经生物过滤技术处理直接排入水源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赵恒石说。  
  炉子坝村采用的高密度养殖技术有一套循环水设备作为支撑,按照“养殖池——微滤机——回水池——过滤系统——养殖池”的顺序保证水流始终循环流动,让鱼儿在水池里逆水游动、健康生长。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过滤技术,基地实现了养殖废水的零排放,真正做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重保障。  
  3 产业富民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目前,炉子坝村生态渔业基地已投资220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的鱼塘、养殖设施和配套的水质监测系统,主要养殖鳜鱼、雅鱼、金沙鲈鲤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品质优良,市场价格高。  
  生态渔业的发展,让炉子坝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唐明东心里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民生账本”:首先,基地租用了村上的智能温室大棚,这部分租金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其次,项目建设期间带动了40户农户、120人务工,户均增收2000元,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再者,生态渔业基地每年也会给村上一定的分红。“我们村上还有人在基地养鱼,也是在家门口领上了工资。”唐明东笑着说。  
  生态养鱼产业的发展还有效带动村里其他产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生态养鱼产业的投入,三期项目预估会增加60个养殖池;同时计划完善鱼类冷藏、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生态渔业做大做强,效益最大化,为村民们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唐明东说。  
  此外,炉子坝村还将把生态养鱼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集养殖、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渔业基地,促进村上一二三产融合,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炉子坝村,这个藏于秦巴山水间的小村庄,如今依托生态养鱼产业,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华丽转型。炉子坝村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选择题,只要走对路子,“绿水青山”自会转化为“金山银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