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小麦喝足春灌“第一口水”
  本报记者 黄敏
  2月17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邓王村美峰家庭农场,7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任征峰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带着几名村民来到地头,抓紧水渠的木板闸门左右晃动,再轻轻一提,清亮的渠水便“哗啦啦”地流进麦田里。
  “春灌是小麦过冬以来喝的‘第一口水’。喝足了水,小麦返青早、拔节快,产量就有保证。”充足的灌溉用水,让任征峰心里更有底气。
  任征峰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他的家庭农场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等工作。前两年,任征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九丰种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他把粮食绿色种植、节水增量增效、小麦单产提升等新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并按订单收购等方式确保粮食种得好、卖得火。这不仅提升了农场经营效益,也让村里许多农户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眼下,正是小麦春灌、追肥关键期,任征峰和村民早早就忙起来了。经过几天几夜连续引水进田,农场700多亩小麦已有一大半喝饱了“第一口水”。
  “过去,一到浇地的节骨眼上,大家又是修渠又是抢水,忙得团团转。现在大渠连小渠、小渠连斗渠,设施好、水量足、肥力大,庄稼蹿得有劲头,节水增产效果特别好。”看着清水漫过一垄又一垄的麦苗,任征峰乐得合不拢嘴。
  忙了一上午,又有十几亩小麦“喝”足了水。趁着歇口气的工夫,任征峰走进一旁的麦田,查看墒情。“去年冬天气温偏高,小麦一直绿油油的,地里墒情也很好。”抓起一把土,任征峰边看边说,“等过几天,浇完了地,紧跟着就要除草防病、控旺促壮,加上技术指导到位,今年小麦收成不会差,亩产1200斤以上不是问题。”
  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未来的丰收梦。连日来,全省各地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起身期,广大农户逐步开启春耕备耕模式。“我们今年还种了几百亩彩色小麦,有‘秦黑’‘秦紫’‘秦蓝’‘秦白’等新品种。到5月后,麦穗一天天饱满了,那才有看头呢。”在任征峰心里,一个色彩斑斓的“丰收梦”已在这个春天播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