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生态高品质 “米袋子”越来越安全
——绿色食品成长记系列报道之二

 

米脂小米长势喜人。(资料图) 
 

以小米为原料制成的杂粮粽子。(资料图) 
 

双河镇卷棚村稻鱼共生示范田。(资料图) 
 

制作完成的鲜食玉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涵 张梦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粒粮食,从田间到舌尖,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  
  近年来,我省在粮食种植、加工、存储等各个环节,采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守护百姓舌尖上的“粮食安全”。  
  1 小山村“稻”路越走越宽  
  2月16日,在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的稻鱼共生生产基地,连片的油菜伴着春风努力生长,亟待绽放。“到了五月,油菜收获过后,我们就开始整地蓄水、平整水田,插秧、定苗,再把旁边鱼凼里的鱼引进田里,鱼稻共生共长,相当于我们的地一年有三茬收成哩。”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权笑呵呵地说。  
  “竹筒的钱,西岔河的田。”从这句在当地流传的俗语中,可见双河镇西岔河流域自古以来就以良田闻名。2018年,西岔河流域连片优质稻田开始探索实施“稻鱼共生”生态种植和养殖,2021年又蹚出了“稻油轮作”的新路子,卷棚村就是其中的代表。稻鱼间作,稻田中的蚊虫、散落水中的稻花和谷粒是鱼的天然食料,鱼的排泄物为稻谷提供养分,形成了“稻鱼共生”的绿色循环生态农业。  
  庞时意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有200多亩稻鱼共生田。“老庞人勤快,地也侍弄得齐整。”黄林权边说边翘起了大拇指。  
  庞时意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单一水稻种植到“稻鱼共生”种植模式,他感触颇深:“以前种稻子光盯着产量,农药、化肥把地都喂‘馋’了。后来我们村上发展‘稻鱼共生’,我也跟着试了试,种出来的稻子就是不一样。加工出来的大米品质高、口感好,是真正的绿色粮、健康粮!”  
  黄林权算了笔账,稻田养鱼基础设施投入小,同时也能省下农药、化肥钱,加工出来的大米一斤可以卖到2.3元。在此之前,卷棚村的大米只能卖到1.6元一斤。此外,每亩稻鱼共生田可养鱼50公斤左右。  
  “春节前,我们村才卖了一批鱼,当时的价格是一斤10元。现在稻田里种了油菜,五月还能卖一茬。”黄林权说,“一年三收,地不轮空,大家伙儿的钱包也不‘落空’。”  
  站在田埂上望去,远处陆陆续续有村民在地里开始忙活,到了3月,连片的油菜花绽放,美不胜收。美景过后,就到了种稻养鱼的关键时期。待到金秋,鱼肥景美稻金黄,群众将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  
  2 从田间到餐桌的甜蜜接力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创新的发展模式,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马村的鲜食玉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马村昼夜温差适宜,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水果玉米的生长需求。2月14日,谈及鲜食玉米产业,马村党支部书记范勇军满是感慨与自豪:“我们成立了陕西万禾农业发展公司,引入高附加值鲜食玉米品种。2022年,我们开始试种玉米。初尝甜头后,2023年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到2024年,我们村的玉米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  
  玉米种植过程中,马村遵循绿色、无公害的理念,采用有机肥,全程无添加,利用科学手段防治病虫害,从源头保障了产品的高品质。为了延长鲜食玉米的保存期,提升产品附加值,马村投资建设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鲜食玉米厂,设备投资达150万元。  
  “通过切头去尾、高温漂烫、护色、真空锁鲜、高温灭菌等一系列工序,我们已经实现了鲜食玉米常温保存12个月,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品尝到鲜甜的玉米。”范勇军说。  
  在马村鲜食玉米加工厂,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负责运输的卢喜元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每年玉米到了收获期将采摘的玉米运往鲜食玉米加工厂。“去年我拉了40多天,挣了1万多元。”卢喜元高兴地说,“我们这的玉米很好吃,口感好得很。”  
  在销售方面,马村鲜食玉米早已突破地域限制,产品远销多个城市,市场反响很好。同时,马村也紧跟时代潮流,准备在电商领域发力,利用园区建设农产品展销直播间,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马村的鲜食玉米。  
  范勇军告诉记者,接下来,村上将依托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品牌影响力,让鲜食玉米“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3 全产业链铸就“金色品牌”  
  米脂小米,陕北黄土地孕育的瑰宝,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与气候,赋予其良好的品质。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为村民铺就致富路,是米脂县响当当的“金名片”。  
  “我是2015年回到家乡的,一方面是对家乡的情怀,另一方面是我们这里小米虽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好,但是缺乏销售渠道,我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想帮助村民把小米销售出去,同时卖个好价钱。”2月15日,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雄彪说。  
  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是入驻米脂县产业园的企业之一。公司通过与村上开展订单农业种植合作,一方面增强了村民种植小米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米脂县作为小米种植大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小米品种,培育新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使得小米产值越来越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米附加值,米脂县积极拓宽消费渠道,实现小米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张雄彪的团队还研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深加工产品,2023年园区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2024年开始投产。  
  “我们主要生产的是以小米为原料的美食,像小米列巴、小米甑糕、各种杂粮粽子以及以小米为原料的陕北当地美食。”张雄彪说,米脂小米粉细腻绵滑,适合制作各类糕点、面食。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以线上销售为主。  
  借助小米产业的发展,许多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可以在园区务工,挣工资,张怀益便是其中之一。“我主要是在生产线上巡检设备,然后跑跑订购的订单,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张怀益笑着说。  
  未来,米脂小米将在产业融合上持续发力,借助技术推广实现绿色、高效种植。同时,借助电商和体验店,拓宽销售渠道,打响品牌知名度,让米脂小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