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金种子”种出新希望

 

村民在育种大棚里翻土起垄。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李蕾 文/图  
  当前正值番茄定植的关键期。1月9日,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义和村的一家公司育苗基地里,棚内光线充足、温暖如春,番茄幼苗移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定植番茄幼苗,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嫩绿的幼苗栽种到事先准备好的土壤中。放眼望去,一株株幼苗整齐排列,为大棚铺上了一层新绿。  
  “基地占地面积45亩,主要从事番茄、芹菜、茄子的育种、制种和新品种推广等,年销售种子3000公斤,年产值3500余万元。”公司负责人闫玉凯介绍,“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目前,基地共有制种专业技术人员3人,常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30余人。”  
  自从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村民胡保安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以前靠种地,收入有限。现在,村里大力发展大棚番茄制种产业,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让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胡保安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还能拿到不错的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如今,聚焦特色育种产业,义和村正不断持续强化组织统筹、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销渠道,让一颗颗承载着希望和丰收的“金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田间。  
  “今年,我们将继续和企业合作,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技术,让大棚制种产业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稳定增收的‘金名片’,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对于下一步怎么做,义和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斌已经有了打算。  
  近年来,栎阳街道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以粮食种植为主,布局特色蔬果,不断激发农文旅融合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质扩面攒足“家底”。  
  目前,在栎阳街道,以朝邑村、义和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形成5000余亩的蔬菜种植产业带,并利用万亩农田推动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现有番茄育种基地,对重点村农田进行分区规划,以村为单位统一科学管理,通过政府搭桥、对接高校企业,加强制种户专业技术培训,建设义和村、朝邑村、栎阳村3个番茄制种特色村,进一步培育优势品种、打造特色品牌。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已组建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种植基地’的模式,发展壮大蔬菜种植规模,持续探索订单农业新模式。同时筹备组建农业协会,集中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打造集特色种植、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品尝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区。”栎阳街道办事处主任柏桦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