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4日
种菜靠技术 增收有出路
本报记者 黄敏
最近几天,大棚蔬菜长势旺盛。2月8日,在泾阳县云阳镇小里村,一排排设施大棚整齐排列。走进棚内,一株株西红柿长势旺盛,红绿相间的西红柿掩映在绿叶中,很是养眼。村民们进进出出,或忙着采摘、装筐,或包装、运输,棚里棚外一片忙碌。
“春节前后,西红柿大面积上市,各地客商就往这里涌,价格好得很。”种植户高竹玲一边将一沓钞票装进口袋,一边高兴地说,“我们种的西红柿酸酸甜甜,味道刚刚好。最近每天采摘3000多斤,不出地头就卖完了。”
育好苗种好菜,良技良法不可少。在高竹玲的几个蔬菜大棚里,温湿度监测、病虫害监测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满满的“科技感”一览无余。
高竹玲的蔬菜种得好、产业效益高,除了有现代化设备的“保驾护航”,也离不开新技术的赋能。
“发展现代农业,种出优质农产品,科学技术是关键。拿大棚蔬菜来说,从选苗到栽种,从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一个环节没把握好,产量、品质都受影响。”高竹玲说,自从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她就跟当地蔬菜种植技术员、“土专家”学技术、用技术。平时,技术专家还会到棚里来指导,帮她解决了很多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泾阳是西北蔬菜种植大县。在这里,近40万亩蔬菜遍布乡村田间,其中设施蔬菜21万余亩,主要种植番茄、甘蓝、黄瓜、芹菜等11大类117个品种,年产量184万余吨,产值突破24亿元。这几年,泾阳聚焦蔬菜育种、试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蔬菜产业收入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为了把品牌叫得更响,把“金名片”擦得更亮,2023年,泾阳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蔬菜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全县大力推广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良灌溉方式,以及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三改一提”蔬菜种植关键技术。同时,以农产品销售为导向,扩大蔬菜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产业线,形成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农业产业延伸融合新模式。
如今,在泾阳县一个个大棚蔬菜产业基地,新设备、新技术随处可见,一条条“党建链”活跃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让全产业链越来越紧密。得益于支部引领、技术给力,这里的蔬菜种得好、卖得远,不仅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的新路子也越走越宽。
最近几天,大棚蔬菜长势旺盛。2月8日,在泾阳县云阳镇小里村,一排排设施大棚整齐排列。走进棚内,一株株西红柿长势旺盛,红绿相间的西红柿掩映在绿叶中,很是养眼。村民们进进出出,或忙着采摘、装筐,或包装、运输,棚里棚外一片忙碌。
“春节前后,西红柿大面积上市,各地客商就往这里涌,价格好得很。”种植户高竹玲一边将一沓钞票装进口袋,一边高兴地说,“我们种的西红柿酸酸甜甜,味道刚刚好。最近每天采摘3000多斤,不出地头就卖完了。”
育好苗种好菜,良技良法不可少。在高竹玲的几个蔬菜大棚里,温湿度监测、病虫害监测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满满的“科技感”一览无余。
高竹玲的蔬菜种得好、产业效益高,除了有现代化设备的“保驾护航”,也离不开新技术的赋能。
“发展现代农业,种出优质农产品,科学技术是关键。拿大棚蔬菜来说,从选苗到栽种,从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一个环节没把握好,产量、品质都受影响。”高竹玲说,自从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她就跟当地蔬菜种植技术员、“土专家”学技术、用技术。平时,技术专家还会到棚里来指导,帮她解决了很多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泾阳是西北蔬菜种植大县。在这里,近40万亩蔬菜遍布乡村田间,其中设施蔬菜21万余亩,主要种植番茄、甘蓝、黄瓜、芹菜等11大类117个品种,年产量184万余吨,产值突破24亿元。这几年,泾阳聚焦蔬菜育种、试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蔬菜产业收入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为了把品牌叫得更响,把“金名片”擦得更亮,2023年,泾阳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蔬菜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全县大力推广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良灌溉方式,以及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三改一提”蔬菜种植关键技术。同时,以农产品销售为导向,扩大蔬菜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产业线,形成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农业产业延伸融合新模式。
如今,在泾阳县一个个大棚蔬菜产业基地,新设备、新技术随处可见,一条条“党建链”活跃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让全产业链越来越紧密。得益于支部引领、技术给力,这里的蔬菜种得好、卖得远,不仅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的新路子也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