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乡村大集的烟火气更长久
  张涵
  春节期间,我省各地大集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民众。曾经“土里土气”的大集,“变身”文旅新名片,引得年轻人纷纷“打卡”,成为留住年味、民俗与乡愁的重要载体。这场“赶集热”背后,不仅是年节经济的繁荣,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
  乡村大集“出圈”,首先在于它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大集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天然展示场,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民间技艺表演等,无一不是乡村文化的生动注脚。民众在购买年货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让年轻一代在大集的热闹氛围中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乡村文化的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乡村大集“出圈”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集成为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便捷通道,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的辛勤劳作有了更丰厚的回报。同时,大集的繁荣能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乡村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再者,乡村大集“出圈”也为乡村与外界交流搭建起了新的桥梁。过去,乡村相对封闭,信息流通不畅。如今,大集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不乏城市居民与年轻群体。城市游客带走的不仅是土特产,更带走了对乡土文明的新认识;乡村迎来的不仅是消费群体,更迎来了新的观念、信息与技术,与乡村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年轻人带来的创意营销方式,让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产品,既满足了游客的新鲜感,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思维,促进乡村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乡村大集“出圈”是乡村文化与经济的一次成功破局,但要让乡村烟火气更长久,还需持续发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大集的文化活动与商品种类,提升大集的品质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大集的传播范围与销售渠道,让乡村的优质产品与文化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还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对乡土文化底色的侵蚀。当电子支付取代“袖里捏价”、智慧物流替代“挑担叫卖”,守住乡土文化中那份特有的人情味,才能守住大集在文旅赛道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乡村文化、经济持续迸发新活力,才能让乡村烟火气长久缭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