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0日
看社火

曹彦强
趁着春节假期,我和朋友相约勉县诸葛古镇,意外邂逅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社火,勾起我满满的回忆。
听到锣鼓响声,我拉着朋友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跑到古镇城墙上,抢占了一个“最佳”观赏位置,等着社火队伍的到来。
社火是中国最古老的风俗,在三秦大地上延续了数千年。随着时代的演变,社火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正当我沉浸在思索中时,由彩旗、锣鼓、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大头娃娃、滚灯等组成的社火队伍逐渐靠近。长长的队伍从街头延伸到街尾,欢呼声此起彼伏。围观的人群自发地向后退了退,为队伍让出空间。社火队伍中有老者也有孩童。他们身着彩服,或威风凛凛,或娇俏动人,仿佛从古代的画卷中穿越而来。我和其他观众一样,探出身子,举起手机,等待社火队伍经过时拍照。
伴随着锣鼓齐鸣和铿锵有力的敲击声,两条巨龙在上下翻飞中舞了过来。龙头威目圆睁,龙嘴里的龙珠叮铃作响,引导整条龙大步向前。龙爪、龙鳞、龙尾栩栩如生。舞龙头者一声哨响,整条龙瞬间被“激活”,先左半圈一小步,再右半圈一小步,上下盘旋,左右逶迤。舞龙尾者还以小碎步跑到龙头前,配合完成“龙头咬龙尾”的动作。整个表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紧接着是舞狮队。一雄一雌两只狮子在锣声的指引下蹦蹦跳跳地走来。它们时而摇头摆尾,时而低头沉思。这时,引狮人手持绣球,翻着跟斗上场。狮子紧跟着绣球的轨迹,时而翻滚,时而腾起,时而跳跃,身手矫健,动作敏捷,将狮子的威猛与灵动展现得活灵活现。
在我的家乡甘肃农村,舞龙舞狮也是过年的必备节目。不同的是,我们是在晚上表演,因此每场演出前,造型各异的灯笼会围成一圈,既为演出照明,也增添了新春的氛围。每个节目出场前都要经过旗门,以这种仪式感为演出团队加油鼓劲。
家乡不常见的采莲船表演,在陕西却非常普遍。“采莲船,两头尖……”随着独具特色的陕南民歌唱起,彩绸装点的采莲船在“船娘”的小步翩跹中出场。船前的“艄公”手持木桨,为船只“保驾护航”。船左摇右晃,“艄公”左推右撑,船前摇后摆,“艄公”前拉后扶。“船娘”和“艄公”边唱边演,配合默契。尤其是当船“陷在泥里”时,“艄公”使劲划桨,再使出浑身力气撬动船只,船只却只是晃动不前,看得围观群众摩拳擦掌,喊着号子助威,恨不得亲自上场帮忙。
最让人期待的还是踩高跷表演。数十名身着古装的演员踩着两米多高的高跷走来。高跷上的小伙子手拿道具,步伐刚柔并济。突然,人群中有人喊出“穆桂英”,现场顿时一片欢呼。大家的笑声、呼声与高跷着地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妙趣横生。队伍两侧的大头娃娃时而歪头卖萌,时而扭身逗乐,还不时向围观的人群送上新春祝福。
耍社火是人们真性情的释放,是热血飞扬的激情;看社火则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社火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人们最朴素的感情,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