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7日
大伯的咖啡屋

杨广虎
村子叫贾家坡,在长安城南、秦岭脚下,大伯的咖啡屋就在村口。传说千年前,一户贾姓人家为避战乱,逃难到此,见此地山水相依、土地肥沃,便扎根下来,开枝散叶,繁衍至今。
大伯贾建国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退休后,大伯没有选择在繁华都市安享晚年,而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贾家坡。
村里的老屋夏热冬冷,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妇女和小孩。大伯在村里第一个装上了太阳能发电,夏天吹上了空调,冬天用上了电暖器取暖,引得不少村民前来观望。而大伯最让大家惊讶的,是他每天自己动手研磨咖啡。有村民问:“你这有啥好喝的?咱们从小喝苞谷粥、吃面条长大,喝这胃能舒服吗?还不如熬咱的罐罐茶,趁热喝胃舒服。”“罐罐茶好喝,咖啡也不错。你没喝咖啡,不好给你讲其中的奥秘。”大伯本来想说“你不懂”,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合适,咽了下去。
大伯耐心解释道:“过去,咱们村靠人和牛种地,现在用上了播种机、收割机。我们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用不了一年,我要让全村人都喝上咖啡。”“吹牛吧!”晒太阳的老人们抽着旱烟,听着秦腔,对大伯的话不以为然,只当是个玩笑。
大伯并不气馁,依旧每天坚持手磨咖啡,免费分享给前来围观的村民。那丰盈的奶泡、绵密的口感,还有浓烈的黑醋栗香味,让不少人忍不住驻足细闻。
五保户贾有才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端起一杯咖啡,仰头一饮而尽。“你慢点喝。这咖啡要慢慢品,先苦后甜。”大伯笑着示范。
贾有才抹了抹嘴,回味一番后笑道:“这东西还不错,比喝酒舒服,舌根还有股奶味。老伙计们,不喝白不喝,要啥面子,来一杯!”
经贾有才这么一吆喝,老人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纷纷端起咖啡品尝。后来,大伯索性将老屋改成咖啡屋,添置了沙发、电脑、书本,供村民们随意使用。
没过多久,大伯通过土地流转,租下了10亩地,种起了“贡米”。村民们都纳闷:“上游河道都干了,村里种稻谷的人很少,都嫌麻烦不挣钱。这贾建国是不是钱多得没处花,在瞎折腾?”
大伯却胸有成竹。近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得力,环境持续改善,水资源充沛。于是,他领着村里老人找暗渠,疏通水源、平整水地。插秧时节,他们弯下腰,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入水田。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他们满是汗水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大伯利用无人机和手机,对“贡米”的种植过程进行拍摄、直播。从播种、插秧,到田间管理、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在网友面前。大家看着绿色无污染的稻田,看着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纷纷下单预订。还未到收割时节,地里的“贡米”就被抢购一空
大家看到大伯种“贡米”赚了钱,纷纷向他取经。他笑着说:“粮食要种,葡萄、核桃、石榴等经济作物也要种。”老人们都是劳动能手,在家门口打工,既锻炼了身体,还挣了零花钱。
贾家村有咖啡,还出“贡米”,来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网红主播。免费咖啡供不上了,停车也不方便。为此,大伯和村支书商量,要把村容村貌提升一下了;如果村里有年轻人想学做咖啡,他愿意免费教。
村支书儿子当兵复员,看到了村里的商机,便把村里废弃的小学重新改造,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民宿既保留了乡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舒适与便捷。游客们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饭,参与体验种植收割水稻,还可以围炉煮茶,夜晚住进楼顶的“星空帐篷”,数着天上的星星入眠。
如今的贾家坡,已成为大学生、新农人的创业创新实验基地。咖啡的香气、“贡米”的清香、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乐章,回荡在秦岭的山水间。这座千年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