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别关注•
乡村新职业 绽放新活力

 

工作中的叶菊花。 
 

望山民宿。 
 

王瑞(左一)和果农一起忙着打包苹果。 
 

张福成(中)给参观者介绍冷水鱼养殖项目。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当了民宿管家后我的厨艺突飞猛进,客人都夸我做的饭好吃。”程正慧没想到,自己快60岁了,竟还干上了“新营生”——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花婆婆民宿”的民宿管家。  
  近年来,随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乡村新职业应运而生。在这股浪潮下,那些迈进新行业的人不仅生活变了样,也为乡村注入了活力。  
  1 管的是家 接的是朋友  
  2024年12月22日,山里的夜晚静谧、安宁。紫阳县东木镇燎原村的“望山民宿”亮着盏盏灯光。  
  打扫完卫生,客人都已休息,民宿管家叶菊花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后,已经快晚上11点了。早起晚睡是叶菊花的工作常态。虽然辛苦,她却乐在其中。“客人大老远来咱这儿,不能让他们失望。除了让客人住得舒心、吃得放心以外,我们要为每一位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叶菊花说。  
  燎原村,这个隐匿于群山深处的偏远村落,曾经被贫穷笼罩。近年来,紫阳县坚持打造“汉江宿集”高端民宿集群品牌,激活乡村旅游动力,民宿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燎原村于2023年7月也迎来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望山民宿”,从此吸引各地游客前来。  
  民宿刚开业,返乡近两年的叶菊花就信心满满地加入了。返乡前,叶菊花一直从事服务类工作。“民宿管家的服务更有温度,管的是家,接待的是朋友。”相比之前,她认为民宿管家的服务不是标准化的,为客人提供情绪价值很重要。  
  为充实客人的闲暇时间,叶菊花带着客人爬山、采摘,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当地民俗风情。“之前我们这里入住了一对从西安来的年轻夫妻,我想他们应该会对农事劳动感兴趣,就带着他们去村里的林下土鸡养殖场体验捡鸡蛋,两个人都觉得很新鲜。他们走的时候说,以后还要来。”叶菊花回忆道。  
  餐饮安排、客房主题装饰、文娱活动组织策划、带小朋友做游戏……叶菊花包揽了民宿的大小事务。她坦言,民宿管家并不是简单的“服务员”,既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客人,还得具备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  
  如今,民宿管家有了身份认证,他们在绿水青山间为游客创造“诗与远方”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助一把力。  
  2 “红娘”牵线 苹果销四方  
  3年前,吴起县长官庙镇的果农还在为苹果销售发愁。如今,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愁啥嘛,有王瑞在呢。”  
  果农口中的王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苹果经纪人。从2022年开始,王瑞将家乡的苹果销售到了天南海北。大家觉得,就没有她卖不出去的苹果。  
  长官庙镇发展苹果产业起步较晚,又因地处偏远,苹果销售难一直是果农的烦心事。  
  “2018年,我开始接触电子商务,坚持拍短视频,将自家的30亩红葱销售一空。后来,看到乡亲们的苹果卖不上价,我就想,我能不能当个‘中间人’,帮助大家卖苹果。”  
  2022年,当有客商来村里时,王瑞就跟着一块进果园、见果农,留意客商信息,慢慢摸索其中的门道。2023年,王瑞在苹果上市之前,就早早开始跑市场、找销路,带着客商实地考察。在她的努力下,当年共帮助果农销售苹果50万公斤。  
  眼下正是苹果销售的关键时期,也是王瑞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选品、谈价、包装、发货……“作为中间人,我一手托两家,既要为果农争取最大的利益,还要保证果品质量,不辜负双方对我的信任。”说起自己的经纪人“秘籍”,王瑞侃侃而谈。  
  为宣传家乡的苹果,王瑞坚持将自己的工作日常发到网络平台。果园介绍、采摘、装箱,活泼又接地气的短视频为她带来了不少订单。果农们亲切地称呼王瑞为“苹果红娘”。截至目前,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她已帮助果农销售苹果40多万公斤。  
  对苹果经纪人这份工作,王瑞引以为傲:“果农卖苹果第一个想到我,客商买苹果也找我,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3 “头雁”领航 村官也是“CEO”
  春赏牡丹、夏垂钓,秋日露营、冬观雪……在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无论游客哪个季节来,都能找到乐趣。  
  从一个落后村到当地有名的“网红村”,渔坪村的改变开始于2018年。  
  这一年,也是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上任的第一年。“村子要发展,必须搞产业。”因此,一开始,他就锚定一个目标——为村子找到发展产业的路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渔坪村人,张福成一直觉得家乡的水好。通过咨询,他发现这儿的水适合冷水鱼养殖。确定方向后,他马不停蹄给村里拉投资、谈合作。2018年下半年,20万尾金鳟、中华鲟等冷水鱼在渔坪村“安家”,村里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找到了村企联营带动群众增收的好法子。”说起自家产业,张福成喜上眉梢。  
  去年以来,商洛市积极培养爱农村、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张福成就是其中一员。如今,他有了一个更时髦的称呼——乡村CE0。有了新的身份,张福成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干劲也更足。  
  听说渔坪村养了冷水鱼,周边群众纷纷来看稀奇。慢慢地,来渔坪村看鱼、买鱼的人越来越多。张福成又想,能否以渔业为依托,发展露营经济。  
  “露营是当前热潮,我们正好有生态资源,还有客流,打造一个生态露营基地一举两得。”今年4月,渔坪村“鲟鱼露营基地”开业,包括户外露营区、生态种植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成为近郊游的“宝藏”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截至目前,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村里还需要更多产业来支撑,同时我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回来创业,让渔坪村越来越好。”张福成说。  
  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型人才扎根乡村沃土,为乡村发展贡献“金点子”,站上乡村舞台的“C位”。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