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3日
小山村里的“致富经”
本报记者 黄敏
对于旬阳市吕河镇险滩村的村民来说,这两年村里最大的变化,不仅是村里村外干净了、人居环境变美了,更在于兴旺发展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多,让大伙在家门口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
2024年12月11日,群山环绕中的险滩村沐浴在冬日暖阳中,整个村庄显得生机勃勃。在村头,已经“罢园”的贝贝南瓜种植基地里,几名村民正忙着除草、翻地、施肥,为来年播种作准备。四周的山坡上,泛黄的甜象草随风摇曳,背着背篓的村民手拿镰刀,把牧草割回去再进行深加工……一派“冬闲人不闲、产业势头旺”的景象。
“以前,到了冬天,地里没啥活,想打个零工都不好找。这几年,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搞种植、养殖,全是规模化。我们除了务好几亩地,一年到头都有事干,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说起“家门口”致富这件好事儿,正在山坡上割草的村民赵正林乐得合不拢嘴。
把时间拉回到几年前,那时的险滩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这个地处秦巴腹地的小山村,周边高山环绕,林地多田地少,一直没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村民们不是守着山上的几亩薄地过日子,就是四处打工找出路。
“没有主导的特色产业,不仅大伙增收难,村集体经济也不行。”险滩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朝辉介绍,前两年,村里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同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种植甜象草、烤烟等经济作物和狮头柑、冰糖李、贝贝南瓜等特色果蔬,同时大力发展肉鸽养殖。一个富民产业多样化、农旅融合一体化的自主经营新模式初步形成。
为了念好“致富经”,村里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延伸加工产业,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水”。
如今,险滩村种植甜象草400亩、烤烟60多亩,肉鸽年存栏6000多羽,加上山上的林果、山下的瓜菜,以及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不仅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月月有收入、年底有分红”的好日子,村集体经济更是活力焕发,年收益达到51万元。
“产业多了,基础强了,我们准备再建一个养牛场,把村里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壮大基本盘、拓宽富民路。”孙朝辉说。
险滩村依山傍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眼下,村里正围绕生态旅游业,优化设计、调整布局,全力打造一个“种养在山上、吃住在河边”的产业新格局,把特色产业“致富经”唱得更响亮,让村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更有奔头。
对于旬阳市吕河镇险滩村的村民来说,这两年村里最大的变化,不仅是村里村外干净了、人居环境变美了,更在于兴旺发展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多,让大伙在家门口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
2024年12月11日,群山环绕中的险滩村沐浴在冬日暖阳中,整个村庄显得生机勃勃。在村头,已经“罢园”的贝贝南瓜种植基地里,几名村民正忙着除草、翻地、施肥,为来年播种作准备。四周的山坡上,泛黄的甜象草随风摇曳,背着背篓的村民手拿镰刀,把牧草割回去再进行深加工……一派“冬闲人不闲、产业势头旺”的景象。
“以前,到了冬天,地里没啥活,想打个零工都不好找。这几年,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搞种植、养殖,全是规模化。我们除了务好几亩地,一年到头都有事干,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说起“家门口”致富这件好事儿,正在山坡上割草的村民赵正林乐得合不拢嘴。
把时间拉回到几年前,那时的险滩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这个地处秦巴腹地的小山村,周边高山环绕,林地多田地少,一直没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村民们不是守着山上的几亩薄地过日子,就是四处打工找出路。
“没有主导的特色产业,不仅大伙增收难,村集体经济也不行。”险滩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朝辉介绍,前两年,村里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同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种植甜象草、烤烟等经济作物和狮头柑、冰糖李、贝贝南瓜等特色果蔬,同时大力发展肉鸽养殖。一个富民产业多样化、农旅融合一体化的自主经营新模式初步形成。
为了念好“致富经”,村里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延伸加工产业,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水”。
如今,险滩村种植甜象草400亩、烤烟60多亩,肉鸽年存栏6000多羽,加上山上的林果、山下的瓜菜,以及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不仅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月月有收入、年底有分红”的好日子,村集体经济更是活力焕发,年收益达到51万元。
“产业多了,基础强了,我们准备再建一个养牛场,把村里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壮大基本盘、拓宽富民路。”孙朝辉说。
险滩村依山傍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眼下,村里正围绕生态旅游业,优化设计、调整布局,全力打造一个“种养在山上、吃住在河边”的产业新格局,把特色产业“致富经”唱得更响亮,让村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