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万工程”绘就渭南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渭南乡间风光如画。(资料图)

  王军锋
  渭南,地处陕西省东部,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这里,广袤的田野与秀美的山川相映成趣;这里,勤劳的人民与宏伟的梦想携手前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千万工程”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醒了秦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产业日益兴旺,生态越发宜居,乡风尽显文明,治理井井有条,生活富足,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秦东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发展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渭南市在“千万工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4年,渭南市共确定105个市级创建村,统筹资金10.72亿元、安排项目882个,村均投资1020万元,为“千万工程”重点村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产业发展是里子。作为农业大市,渭南全力打造了总价值近千亿元的乳制品、柿子、特色果业和粮油肉菜深加工4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4个,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渭南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大荔县以冬枣种植为核心产业,目前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全县有冬枣专业合作社800余家,带动农户10万余户。通过电商平台,大荔冬枣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荔县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如温室大棚种植,使得冬枣的上市时间提前,错峰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当地建立了冬枣产业园区,园内不仅有种植基地,还有冬枣加工企业,将冬枣加工成果脯、枣汁等产品,延长了产业链。
  白水县以苹果种植为支柱产业,种植面积55万亩。这里的苹果品质优良,口感脆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全县拥有苹果专业合作社300多家,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提高了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白水县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大力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生产苹果汁、苹果醋等产品,延长了产业链。2024年,白水县苹果产值达40亿元,带动了全县8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渭南市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华州区高塘镇紧紧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生态、农业、文化资源,成功推动了“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投资170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建成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樱桃、杏李和猕猴桃等特色水果种植为主,实现了樱桃的错峰上市。同时,该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了以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业,还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特色产品,手工花馍、手工刺绣、竹编工艺品等,吸引游客,增加农户收入。
  生态宜居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渭南市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建设,规划是龙头。在“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中,渭南市把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放在乡村建设第一位,将全市2068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5类。今年的105个市级创建村,已有104个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蒲城县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产业园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整洁干净的道路、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运动设施完善的广场,实施村主干道拓宽提升改造工程,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
  渭南市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在村庄道路两旁、庭院周围种植各种花卉和树木,打造出一个个美丽的乡村花园。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建设了一批乡村公园和休闲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渭南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垃圾治理方面,渭南市建立了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各村配备了垃圾桶和垃圾清运车,定期对垃圾进行清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潼关县秦王寨社区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垃圾的定期清运。在污水治理方面,修建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管道收集居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有效改善了村庄的水环境。此外,社区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在村庄道路两旁、公共区域种植了各种花卉和树木,还打造了小型景观花园,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渭南的乡村,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路旁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 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渭南市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渭南市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家庭观。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渭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文化。渭南市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社火、剪纸等,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合阳县洽川镇通过开展“文明洽川人”评选活动,激励村民践行文明行为。活动每月评选一次,设置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多个奖项,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宣传。同时,为了传承和弘扬当地的诗经文化,洽川镇组织村民成立诗经文化朗诵队,定期在村庄广场朗诵诗经篇章,还举办诗经文化知识讲座,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深深扎根。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针对农村存在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渭南市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如今,渭南的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已成为一种时尚,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逐步形成。
  治理有效 开启乡村建设新征程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渭南市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渭南市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实施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加强基层干部轮训和带头人培养,举办“千万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3期,培训村党组织书记355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渭南市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积极选拔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澄城县尧头镇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党员负责联系若干户村民,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和问题,并帮助解决。在村庄事务决策方面,通过“村民说事”平台,让村民参与到村庄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来。
  华阴市探索“一约四会两清单”自治路径,指导114个村制定自治章程,制定了9类73项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和25项为民服务清单,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渭南市建立健全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加强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临渭区天留村通过村民会议制定了生态保护和旅游管理相关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义务维护村庄环境整洁,对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设施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还成立了乡村旅游管理小组,由村民自主管理旅游事务,包括采摘园的秩序维护、农家乐的质量监督等,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生活富裕 实现乡村振兴新愿景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渭南市通过实施“千万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渭南市聚焦联农带农,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6642家、家庭农场353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019家,服务、带动农户45.52万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渭南市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富平县是著名的柿饼产地。当地政府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引导贫困农户参与柿饼加工产业。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小额贷款等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柿饼加工小作坊。同时,成立柿饼产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柿饼,提高了农户的议价能力。许多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柿饼产业,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渭南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蒲城县孙镇村今年来共投入230万对村西环路主干道,进行加宽提升及新修排水管道,并对村道路铺设沥青共400余米,同时,为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在6个自然村内安装230余盏太阳能路灯。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澄城县按照“集聚提升、搬迁撤并、特色保护、城郊融合”等理念,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对尧头村、吉安城村等4个中国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建设;投资470万元,实施县上温泉农村供水交道片区等七村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维修改造项目;配备健身设施,建立农村幸福院136个、日间照料中心17个……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如今,渭南的乡村,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农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渭南市53个行政村拟被认定为首批陕西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示范村。从2024年开始,每年创建100个以上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到2027年,建成500个左右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带动乡村整体提档升级。
  “千万工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渭南乡村的振兴之路。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渭南的乡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