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抓建设夯基础 兴产业促增收
临渭区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成效显著
  吴飞
  2024年以来,渭南市临渭区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突出“2232”九项重点工作,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强监测防返贫,抓建设夯基础,兴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成效显著。
  临渭区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技指导+农户”的生产机制,41家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进入中国农服平台,大力推广“五良”集成技术,全面实施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等高产技术模式,持续开展“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示范工程。今年全区粮食种植107.84万亩、产量35.59万吨,分别增长4.3%、6%。
  全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临渭区建立区、镇、村三级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专班,实行“镇村+部门+驻村工作队+农户”的联动机制,采取农户申报、入户排查、部门推送、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监测,因户因人研判制定帮扶措施,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27户1278人,消除风险185户538人,其中今年新纳入44户138人,消除风险26户97人。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夯实“七长”责任制,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患有4种慢病的9291人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均达到100%,发放农村低保金4582万元,常态化开展住房和饮水安全排查。今年新建、维修供水工程56处、受益9万人,完成危房改造395户。在4个搬迁社区推行“1+6+X”社区治理模式,布局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配套建成6个就业基地、9个社区工厂,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实现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全覆盖,
  坚持龙头引领、示范带动。临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业园区70个、农民合作社761个、家庭农场415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385名,建成全省唯一的县级葡萄研究所和省级猕猴桃试验站。“临渭猕猴桃”进入全国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土地盘活、集约生产、联合联营等新型集体经营性发展模式。临渭区先后涌现出桥南镇天留村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阳郭镇高李村猕猴桃产销一体运营等一批先进典型。因镇因村发展土特产,依托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因地制宜建成丰原包子、崇凝麻花、桥南豆腐、南七饸饹、故市水盆等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
  全面整治人居环境。临渭区重点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成立专班推进改厕工作,今年1.2万座改厕任务已完成8631座,“千万工程”示范村户用改厕实现全覆盖。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移动站8座,为农村地区配备保洁员2095名,打造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村103个,建成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174个,农村污水有效管控率达70%。
  此外,临渭区以脱贫村、基础设施薄弱村为重点,因需因缺制定补短提升计划,利用衔接资金项目精准投放。今年投入衔接资金8093万元,实施基础设施类、产业类项目53个。持续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广“支委包片、党员户长”制度,4459名党员户长联系农户3万人,帮解难题1.5万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联动网格化解机制。今年化解矛盾纠纷1391起。强力开展农村合同清理工作,清理审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16439份,追缴合同欠款313万元,收回土地面积1579亩。健全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量330宗,交易面积25768亩,累计交易额1386万元,有效盘活闲置资产。
  下一步,临渭区将持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严格落实帮扶政策,守牢防返贫安全底线,多渠道帮助群众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精园区,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多元发展,通过延链强链做强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