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陕西: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幸福靠山”
  本报记者 方腾
  生态赋能,产业多元发展;光伏发电,带动群众增收;绿色为底,解锁致富密码……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三秦大地徐徐铺展。
  12月15日下午,镇安县青铜关镇渔坪村很是热闹。走进冷水鱼养殖基地,工人正忙着打捞鱼儿,对鱼池中的鱼进行分池。池子里,成群的金鳟、虹鳟欢快游动。基地旁边的草坪上,支着一顶顶帐篷,各种景观引人注目,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凭借农文旅融合产业园,渔坪村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村”。
  “我们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同时走渔旅融合路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还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介绍,养殖基地的水来源于渔洞河,水温、水质特别符合冷水鱼的生长要求,以水资源入股企业,村集体每年分红3万元。
  这样生动的乡村振兴故事得益于我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高质量治标和有机治本并重,举全省之力开展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效已经初显;保障饮用水、消除黑臭水、净化河湖水、留足生态用水,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强化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在我省,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乡村底气越来越足,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12月21日,记者走进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看到村委会和村口两排小洋房的屋顶上布满了光伏板。村上充分利用村民闲置的屋顶资源和光伏发电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光伏+”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点亮农村集体经济创收路。
  “我们村是西安市‘千万工程’和美光暖示范项目的首批试点村之一,在村民屋顶铺设光伏板进行发电从而产生收益,不仅增加村民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殿镇村党支部书记刘代林说。
  “十四五”以来,陕西聚焦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如今,行走在三秦大地,处处能触摸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绿水青山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