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6日
一江安澜幸福来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文/图
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冷水河村,一条灵动的河流穿村而过,经峡谷、过险滩,一路汹涌澎湃,倒流汇入汉江二级支流——乾佑河。这些年,为了涵养水源,镇安县加强生态治理、厚植河湖底色,山区群众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迎来了和美富足的新生活。
三间平房一字排开,间间宽敞明亮。右手边的偏房里,放着一张两米长的茶台。闲暇时,武鑫总会泡上一壶茶,躺在藤椅上,美美地呷上几口。
11月30日,冷水河村的一处坡地里,嫩绿的小白菜长得正旺。抡着锄头挖了几棵菜苗后,武鑫顺着田埂边的小路慢悠悠地朝回走。
一路上,都是刚修好的梯田,看着可整齐了。不远处,冷水河缓缓流淌,水清得能瞅见里头的小鱼。“这景色,看着真美!”走着走着,武鑫不由得哼起了小曲。
1 山坡绿
这几个月,冷水河村一处叫武家凹的地方很热闹。半山腰里,五六台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有的铲土,有的推坡,有的拉运材料,一切忙而不乱。
这是镇安县2024年小流域治理坡改梯项目的施工现场。武鑫的家离这儿不远,站在门口看一眼,开铲车的工人穿着啥颜色的衣服,他都能瞧得一清二楚。
作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只要有空,武鑫都会守在工地,帮着处理一些指认地块、确定位置的事情。从杂草丛生的荒地到错落有致的梯田,他眼见着这些山坡地一天天变了模样。
冷水河村四面环山,山地多、平地少。虽然冷水河、乾佑河在此交汇,奔腾向南,但在过去,这里的“河水不浇地、穷山不养人”,老百姓出门要过河爬坡,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其实不怪河,河又不会爬坡。”说起从前,60岁的武鑫叹了口气,“咱这儿的地都在半山腰或山顶,啥时能浇地,全看老天爷。”
能种的地少,群众就在山上不停地开荒。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下雨,山坡就被冲出一道道沟壑。年深日久,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场暴雨过后,山上光秃秃的,种的庄稼都被冲走了。”在武鑫看来,那时候,人的心情就跟山里的环境一样,整个都是灰蒙蒙的。
改变,发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镇安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有大小河流5801条,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在这里,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是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要基础。
推进水资源管护、强化水环境治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镇安县在保护水源地的同时顺势而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起了绿色生态产业。
前几年,武鑫家里的8亩林地,全部栽上了核桃树。就连村里那些边边绺绺的荒坡地,也都栽上了板栗树和中草药。
“现在从春到冬,山上都是绿莹莹的,看着就养眼。”走在修好的梯田上,武鑫的脚步格外轻快,“等开春了,这些地都种上庄稼后,那才叫一个好看。”
2 河湖清
同为土生土长的镇安人,和武鑫不同的是,23岁的项竣从小到大,没太吃过生活上的苦。但有一点,他的感受很明显:这几年,全县的河流肉眼可见的变清了。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的西北方向,有一座水库,叫云镇水库。紧挨着水库的云镇净水处理厂,就是项竣工作的地方。
检查设备、观察水源、监测水质……这些琐碎的日常工作,在外人看来很枯燥,但项竣却不觉得。
“水库的原水引下来后,得先在沉淀池沉淀,再到过滤池过滤,最后才能到清水池,处理完成后供沿线群众饮用。”在项竣看来,水质安全大于天,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其实刚到水厂的时候,项竣对这份工作的理解还没有这么深刻,认为就是紧紧阀门、看看水的小事,不用太费心思。但干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想法变了。
水质每天检测几次、氯化钠每立方米水加多少克、沉淀池多长时间清洗一次……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干着干着,项竣越发上心了。
手头的活儿忙完后,项竣会和水厂的同事们一起,每个月抽出时间到“一墙之隔”的云镇水库义务巡护,捡拾垃圾,同时对发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
云镇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云盖寺镇上游的县河峡谷段。而县河,是乾佑河的一级支流,其水质安全关乎着“一江清水送京津”。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为了守护这“一泓清水”,镇安县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十年努力换来的是水清、河畅、岸绿。“以前,河水没有这么干净,有时还有臭味。现在,水质越来越好,越来越清亮了。”沿着云镇水库走了一圈,项竣和同事们捡得最多的,就是树上的落叶。
走到水库上游的时候,几个人已经有些累了。找了块干净的地方,他们坐下来歇了一会儿。项竣蹲下身子,双手掬起一捧县河的水:看起来,晶莹透亮,喝一口,甘若清泉。
3 生活美
1000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像一条细细的“血管”,穿山越岭,一路北上。在汉江、丹江流域,沿线的碧波清水虽沉默不语,但老百姓却有说不完的话。
云盖寺镇花园社区是镇安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有2171户8684人。55岁的潘金梅住在17号楼1单元1楼,和社区服务中心只隔了一条马路。
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面积有100平方米。客厅、阳台和其中的一间小房子连通起来,被潘金梅改造成了一个小超市,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米面粮油、纸笔本子和各类生活用品。
潘金梅的老家在7.5公里之外的云盖寺镇黑窑沟村。那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也是县河的发源地。在那里,县河的源头被叫作黑窑沟河。
潘金梅生在山上、长在山上,从她记事起,这里的家家户户喝的都是黑窑沟河的水。2013年,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潘金梅一家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这套宽敞明亮的单元房里。
北方人都说“南水”好喝,一方面缘于汉江的水源好,另一方面得益于沿线老百姓将水源地保护得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陕南三市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两厂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不仅管好了汉江、丹江流域的人,也管好了汉江、丹江这泓清水。
为根治汉江、丹江流域洪涝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陕西投资280亿元,在汉江、丹江沿线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同时,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2011年,镇安县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点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进行集中安置。花园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从黑窑沟村搬下来后,潘金梅开了家小超市。丈夫明安诚一边打理山上的几亩地,一边在附近打零工。两口子各忙各的,铆足了劲挣钱,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不,马上又到年底,该盘点盘点了。晚上,超市关门后,潘金梅两口子坐在桌前算起账来。
超市收入56235元、丈夫打工收入38600元、几亩玉米和魔芋卖了23300多元……灯光下,潘金梅把手里的计算机敲得啪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