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1日
从一只羊到“链富四方”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奶山羊存栏28万只,羊奶年产量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在“全国奶山羊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先导县”千阳,这是“一只羊”创造的价值。
日产鲜奶300公斤,年产羊羔300多只,每年纯收入25万元以上……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庵村兴牧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只羊”带来的效益。
千阳人爱养羊,尤其是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的莎能奶山羊。这个总人口13.4万的小县城,人均就有“2只羊”。在这里,不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羊场、养殖户,都从奶山羊身上获益匪浅;在这里,“这只羊”不光有故事、有“身价”,也有福气、有“钱途”。
养好“一只羊”
羊奶卖完了,母羊也进入围产期,梁明总算能松一口气了。
11月20日,太阳还没露头的时候,南寨镇闫家庵村的梁明和媳妇王秀萍已经将满满一车草料拉到了羊舍。“来来来,开饭了。”梁明开着三轮车,妻子从车上投放草料,夫妻二人不时对着圈里的羊群吆喝着,“都不要抢了,马上就轮到你们了。”等到所有的羊都吃饱喝足,他们才得空坐下来歇一会儿。
40岁的梁明是兴牧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做过餐饮、跑过运输,后来半路“出家”,搞起了养殖。
千阳县山多荒地多,草场面积大,发展奶山羊养殖得天独厚。瞅准这一点,2014年返乡后,梁明用手里仅有的2万元买了18只羊。成立合作社、扩建圈舍、引进设备……十年来,梁明一步步稳扎稳打,羊产业越做越大。
“可不敢像过去那样满山放养,得建规模化养殖场,用新技术养羊。”这是梁明给村里的养殖户培训时经常说的话。在他看来,只有科学养殖才能达到高效高产。
要把羊养好,中间的渠渠道道可不少。羊舍不能潮,否则羊蹄容易烂;常去晒太阳,轻松提高产奶量;草料加精料,羊儿才能长得好……经过多年摸索学习,梁明硬把自己练成了“土专家”,说起养羊技巧头头是道。
每年11月和12月是梁明一年中最轻松的两个月。这时候,他不用照顾羊羔,也不用每天挤奶,只需定时定量饲喂就行。但他还是闲不住,时不时就到羊舍里溜达一圈。
“庄户人就是这,忙惯了歇不下来。”圈舍里,电动刮粪机刮了一遍后梁明还不放心,又拿着铁锹铲了起来。
串起“一条链”
从鼓起农民口袋,到壮大县域经济,再到一条养殖、繁育、销售、加工的全产业链……在千阳,“一只羊”带来的惊喜还有很多。
20世纪70年代,84只瑞士莎能奶山羊落户千阳。从那以后,千阳县建羊场、做繁育、种饲草、搞深加工,一步步延伸产业链条。50多年来,“这只羊”不断发展壮大,使千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系最完整的莎能奶山羊种群县。而梁明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才决定回乡的。
梁明的养殖场是全封闭的双列通道模式,搭配现代化的高架“羊床”和智能化的饲喂设备,显得高大上。不仅如此,他还给每只羊都装了定位系统,手机上随时随地能观测羊的状态。2019年,在千阳县畜产局的帮助下,他又建起了占地8亩的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基地。
奶山羊爱吃草,尤其是玉米、苜蓿等一些优质饲草。“草”也因此变成了“宝”。
这几年,为了丰富奶山羊的“口粮”,梁明和周边30多户农户签订了青贮玉米收购协议,闫家庵村村民王安林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林种了5亩玉米,往年玉米成熟的时候他不光得联系收割机,还得提前找好收购商。费心费力不说,有时还卖不上好价钱。“自从交给梁明后,我就啥都不用管了,一亩地轻松收入一千多元。”两人合作了四五年,王安林打心底满意。
全产业链模式下,羊粪也成了“宝贝”。梁明的养殖场里专门建了一个羊粪加工棚。“这些羊粪经过处理后,每年能卖2万多元。”对于梁明来说,这又多了一项收入。
3万亩优质饲草基地、55个良种场、4个龙头企业、3个有机肥加工厂……眼下在千阳,从饲草种植到良种繁育,再到乳制品深加工、销售,“一只羊”已经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带富“一方人”
进入11月,圈里的活儿少了,靳好学也没有那么忙了。用他的话说,“一年难得过几天清闲日子,要珍惜哩!”
靳好学也是闫家庵村人,养了200多只奶山羊。平时,他总会开玩笑说,自己是梁明的“徒弟”。
在养羊这个行当,靳好学曾是个“门外汉”。甚至在梁明刚回村时,他还很不理解,“人家都想着往外跑,他倒好,一门心思往回钻。”后来,梁明养羊养出名堂后,他的看法改变了。
深思熟虑后,靳好学也想养羊。但是,一没有技术,二没有渠道,咋开头?
就在这时,梁明找上门了。“哥,你只管弄,啥不会了来问我。”在梁明的鼓励下,靳好学利用屋后的一片空地,建了个羊场,一年光卖羊羔、鲜奶、羊粪,就能收入十来万元。
从一个人到40多户,从18只羊到1833只羊……在梁明的合作社带动下,闫家庵村的羊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村里人都跟着发起了“羊财”。
如今在整个千阳县,1.2万户群众被镶嵌在奶山羊全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养羊是个好差事,只要技术到位,羊羔成活率就不是问题。但在以前,梁明为这事没少头疼。几个月前,千阳县畜产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成功设计出箱内温度可控的羔羊培育箱,一下子解决了他的难题。
“上面有浴霸灯泡,箱顶有小窗通风,箱壁还挂着温度计。”自从领回了这个箱子,梁明再也不发愁了,“住到里面的羊羔就像进了‘保险箱’,成活率从88%提高到了98%以上。”
这个“保险箱”,不光解决了梁明的头疼事,也给千阳县的养殖户都上了一道“保险”。
羊羔成活率噌噌上涨,日常管理愈发精细,羊乳制品日渐丰富……随着产业链条环环紧扣、新兴业态集群发展,“一只羊”正“蓄”势勃发,在全产业链提质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